2010年高考复习之《《论语》选读》(教师版)(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6-2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戴小帅

 一、试情分析

   考试说明中没有明确针对《论语选读》的内容,只有在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中提及《论语》(《学科指导意见》中规定的篇章),但在浙江省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试卷古诗文阅读第(三)大题(24小题)中,出现《论语选读》的内容(知其不可而为之),分值为4分(第一小题1分,第二小题3分)。

    按照浙江省高考要体现文化味的特点,不出意外的话,《论语选读》一定会考到。试题位置大致同第一次适应考试,分值大概6分(默写2分)。

    2009年高考试卷上果然出现了论语题目--“子曰:不愤不启……天何言哉?”分值6分(包含默写题中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10年浙江考试说明中的论语题:(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升堂入室   )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  共同特点: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教育特色:针对性(或“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亦可)。评价:略。)

   从09年高考真题到10年参考试卷上的论语试题比较,大概可以得知,2010年论语题目会适当降低难度,这是个很好的暗示。

二、分值分析

1、默写2分(8分、6选4,其中5题课内,1题课外。课内5题包括论语默写1题)

2、论语阅读4分(开放性评析题或探究题)

三、真题回顾(2009年浙江高考语文真题)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举一反三)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

四、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楚,答题不规范

 2.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3.解题思路混乱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5.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6.文字表达不通顺

五、课堂例题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1)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

(2)孔子这里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2分)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2.有教无类   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六、答题策略

1、仔细审题(问什么,答什么)

2、知章论题(来自哪篇课文,回忆主题)

3、谨慎答题(要有必要的分析)

4、过程探究(要能自圆其说)

七、《〈论语〉选读》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

八、巩固练习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19.23)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夫子A:孔子          夫子B:叔孙武叔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

  (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1分)

   1.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

   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3分)

   2.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过40字)(1分)

  1.“中庸之道”是一种行事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不及。(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3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1分)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1分)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1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1、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

 

[2010年高考复习之《《论语》选读》(教师版)(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论语选读教案

2.高二论语选读读后感

3.国学之《论语》选读教学计划

4.论语精选读后感

5.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

6.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7.高中化学选修5《苯 芳香烃》教案设计

8.高中化学选修5《脂肪烃》教案设计

9.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教案参考

10.化学选修5《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