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二、学习本文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篇小说,但根据初一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仍按记叙文教学。因此不必象分析小说那样重点放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而应着重放在对有关事物具体生动的描写,反映几个人物的精神面貌方面。
二、预习时要求学生事先完成课后习题一,填好表格以熟悉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在立意、构思、写景、标题等方面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具准备:幻灯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文章线索,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揭示文章主题,明确写景的作用及标题设立的巧妙。
一、检查习过程中字词的掌握情况。(幻灯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⑴ A 驿路( ) B 荆棘( ) C 陡峭( )
⑵ A 竹篾( ) B 简陋( ) C 恍惚( )
⑶ A 麂子( ) B 修葺( ) C 讴歌( )
2.解释下列词语,(本题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讲解,由学生回答)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子。
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修长:长。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悠闲:闲适自得。
二、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上新课第二十一课《驿路梨花》。
板书课题:二一. 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
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我们到一座深山去玩或到荒无人烟的野外去玩,就在我们玩得十分开心而肚子开始饿起来、腿开始酸起来时,天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这个时候你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有个落脚点,哪怕是一座破旧的小茅屋供休息也好。)要是没有怎么办?(只好露宿山林或野外了。)
刚才我们所说的情况与今天要学的课文《驿路梨花》中的谁的遭遇相似?(我和老余)他们的问题是否得到圆满的解决?(遇到小茅屋美美地过了一夜)通过预习,有谁知道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三、理清文章的线索
⑴提问:谁是小屋的主人?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
(幻灯出示)板书:
谁是小屋的主人?
人物 所做好事
都 “我”和老余
是 瑶族老人 照料者
主 梨花和梨花妹妹
人 解放军 建造者
归纳: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
⑵提问:作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是否把答案一下子就告诉我们?他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可作如下提示:“谁是小屋的主人”这一问题,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明确:提出三次悬念、二次误会。(可依据板书加以归纳。)这样写使得文章层层设疑,又层层误会,于是悬念叠起,文章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⑶这个故事前后跨越十几年时间,可作者却先讲了现在所发生的事,即我和老余发现茅屋并住宿,再讲茅屋的由来,这种的写作顺序叫什么?(倒叙)在写到梨花姑娘照管房子一事和解放军建造房子一事时,作者也不是直接写,而是通过梨花妹妹之口,侧面加以叙述,这种在原有叙事的基础上,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的写作顺序称为什么?(插叙)文中运用倒叙和插叙把十几年间发生的事贯穿起来,集中于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来写,这样文章内容显得十分集中且曲折生动,富有变化。
四、提示文章中心
讨论:“小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下面我们再一起找找看,小屋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里面有些什么陈设呢?
1.讨论文中一、二两个写山的段落,看看小屋是在什么样情形下被发现的,从中明白小屋建造的重要意义。
明确: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提示:作者为什么要写山的特点呢?写山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个动词--挨、延伸、消失写出了山的高、大、多,陡峭、茂密渲染了山势的险峻,从山的三个特点看,再结合暮色中深山赶路人的特定心情,突出山势的描写,更能衬托我们焦急的心情,也更加反衬出小屋在这里出现的必要性,方便过路人,给过路人带来希望。
2.作者在写到小屋时,从哪几方面来总写小屋的陈设?
明确:⑴写屋内陈设:大火塘、有“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还有“装满了水”的“大竹筒”。⑵写屋内外贴的告示:门板上有热情的“请进”两字,墙上有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辣子。”
}
板书:(幻灯出示)
真诚热情
细致周到
屋子里的陈设: 火塘、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装满水的大竹筒
屋内外的告示: “请进”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
盐巴、辣子。”
3.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地写小屋的总陈设,这表现了小屋主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写环境是为了写人、写人的精神。通过写小屋里生活急需品考虑周到,都安排好了,可见小屋主人为人服务,不单真诚热情,而且细致周到,而这,正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表现。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明确写景的作用
讨论:本人题目叫”驿路梨花“,也就是说课文要以梨花作为线索,找找看,文中关于梨花的景物描写到底有几处?各在文章的哪一部分?分别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三处出现梨花。(由学生找出并朗读出来)
一写梨花(在文章开头。我和老余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了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的身上。)实写,梨花当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把读者引入诗一般美的境界之中。写梨树林的美景衬托了小屋主人的心灵美。
二写梨花(在文章中间第二十七段。我梦见了哈尼小姑娘--梨花在清香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虚写,着意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三写梨花(在文章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实写,起到点题点人的作用,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映,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提示:文中写解放军盖房子,又写梨花和哈尼姑娘主动照料小茅屋,她们为什么这样做?
明确:“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一句道出了思想真谛,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文眼。解放军战士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建造小茅屋-――这是发扬雷锋精神的表现,梨花和哈尼姑娘受这种精神影响,主动照料小茅屋-――雷锋精神在进一步光大。
讨论:根据中心,谁来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事先写在黑板上并交代清楚怎么对对子。包括字面相对、结构相同的对子和流水对。本文采用的是宽对)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六、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下:题目“驿路梨花”中的“梨花”除了指自然界的梨花外,还指什么?(梨花姑娘、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归纳:题目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七、作业:完成课后习题二、三、四、五、六、七。
附板书: (幻灯出示,可分成几个版块) 二一.驿路梨花
彭荆风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 A 驿路( ) B 荆棘( ) C 陡峭( )
⑵ A 竹篾( ) B 简陋( ) C 恍惚( )
⑶ A 麂子( ) B 修葺( ) C 讴歌( )
谁是小屋的主人?
人物 所做好事
都 “我”和老余 悬念
是 瑶族老人 照料者 误会 悬念
主 梨花和梨花妹妹 误会
人 解放军 建造者 悬念
}
真诚热情
细致周到
屋子里的陈设: 火塘、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装满水的大竹筒
屋内外的告示: “请进”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
盐巴、辣子。”
归纳: 驿路梨花 字面上:指驿路上的自然界梨花。
一语双关 实际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以物喻人)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驿路梨花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驿路梨花教案
2.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7.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10.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