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巍中山陵》一课选自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作者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本文是一篇介绍中山陵陵园建筑及其特征的说明文。作者集说明、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一体。全文结构严谨,语言简明、生动。在写作方法上体现出众多特点,值得借鉴和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和运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关键词:巍巍 中山陵 写作特点 方位顺序 特征鲜明 说明方法 描写性语言
《巍巍中山陵》一文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本文运用优美的语言,多种说明方法,按照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从地理环境、 陵园建筑、 陵墓主人三个角度,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教学本课时,教学大纲明确将“学习本课的写作特点”列为教学目标。因此针对本课的写作特点,我们语文组几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细致的鉴赏。
本文的写作特点较为丰富多彩,作者笔法娴熟,构思严谨,语言精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由远及近按照方位顺序描述和说明。
作者采用由远及近按照方位顺序,是文章层次清晰,是人读其文,如临其境。本文是记述和说明静态的事物,要说清楚它的各个方面,必须从空间方位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变换观察的角度,可谓移步换景法。在记叙、说明文中,特别是对静态事物的描写,将观察点的转移交代清楚,是保证文章条理清楚的重要条件。本文作者很注意这一点,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瞻仰陵园,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远看、近看、平台上看、绕着墓道祭殿依次看,观察点每有转移都加以说明,并且还交代清楚东、西、南、北的方位。因此,本文的条理特别清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使读者对陵园周围各个部分的景色都了如指掌。
二、 叙述特征鲜明,角度多变。
说明事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本文把中山陵的特征落在“巍巍”两字上,是从陵园位置、建筑、墓葬主人这三方面来说明的。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山陵位于六朝古都南京成东郊中山南麓。中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460米,附近多是小丘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从陵园建筑看,陵园分南北两部分,呈钟形图案。陵园大道宽阔,长达六公里,经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至碑亭,自碑亭上至平台,祭堂入墓室。文章运用大量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具体说明建筑的高大雄伟。从而体现出“巍巍”二字。
从陵墓的主人来看,这里葬的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的“博爱”精神,“天下为公”的思想品格,为人民所称颂。人们把他厚葬于此,正是因为敬仰和爱戴他。
三、 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说明方法,从而准确的将中山陵呈现在读者面前。
1、比喻说明 如 “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这句活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描写形象、生动,语言整齐细腻,表达的内容凝练集中。
2、数字说明 课文说明中山陵的地理位置、陵园的设计、建造和布局结构时,常常采用列数字的方法。如写祭堂“宽三十米、深二十四点七米、高二十八点七米。”“祭堂与南端入口处石坊的水平距离为七百米,垂直高差为七十三米。其间有三百九十二个踏级”等,以具体的数字表明了祭堂的规模,很好的体现了“巍巍”这一特征。给读者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3、引用说明 恰当的引用资料可增强说明的依据,充实说明的内容。达到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物的作用。如文中“相传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3月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后,曾到中山来打猎,看到周围地势开阔,风物优美,气概雄伟,景象万千,就表示了身后要埋葬在这里的愿望。”资料的恰当引用,令人信服地说明了陵园建于此是根据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增强了可信度。
四、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介绍中山陵陵园建筑及其特征的说明文。语言简明、准确,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如文章第五段。
但文章语言在平实之中也不乏生动形象。如在说明钟山的地理环境时,运用了描写性的语言和比喻:“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形成了一副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这些生动描述虽然运用了文学语言,但这样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的,是为了使读者“有所知”,而不像文学作品那样是为了使读者“有所感”。再如第九段写大平台上近观远眺,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可通过朗读、句群分析等方法欣赏、玩味。
《巍巍中山陵》从其建筑中我们体会到了华夏文化的魅力。本文作者运用精湛的语言和巧妙地构思给我们勾画出了革命先驱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全文以说名为主,兼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使行文生动灵活而不死板。崇敬之情蕴藏于字里行间。
参考文献:
① 甘其勋:《〈巍巍中山陵〉教学指要》(陕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8年第8期)
② 鲁非:《巍巍中山陵》试析
③ 徐荣华:《巍巍中山陵》导读
④ 谢钧石、曹伟理:《〈巍巍中山陵〉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教学月刊》1988年第6期)
⑤ 张曙若:《〈巍巍中山陵〉备课要旨》(《语文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3期)
魏庆
[浅析《巍巍中山陵》写作特色(苏教版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巍巍中山陵教案
6.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8.魏巍中山陵课件
9.中山陵导游词推荐
10.中山陵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