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鉴赏的考题中,尽管直接考查诗歌主旨的题不是很多,但答题却离不了它。分析诗歌的形象、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都少不了要联系诗的主旨。因此,把握诗歌的主旨或者定位到主流理解上来显得尤为重要。
把握诗歌主旨的方法很多,比如借助诗中的“情点”( 诗歌中透露思想感情的字眼)把握,如李白《菩萨蛮》中“伤心”“愁”这些字眼即为“情点”;借助诗题把握,如杜甫的五律《春夜喜雨》,诗题即告诉我们,诗人的感情是快乐喜悦的;借助作者或诗的注释把握,如李白、杜甫他们的个人经历与思想认识不同,诗歌内容和创作风格也就大不相同,还有的诗后注释已经给我们暗示了诗的主旨。再有就是借助诗中形象、意象。
这些方法中,最难的是借助形象、意象把握诗的主旨。诗中的形象、意象如果单一,比如单单是人物形象,或单是景象、物象,则学生容易把握主旨。如王安石《孤桐》一诗,紧扣“孤桐”这一物象来写,借“孤桐”的正直不屈表达自己献身变法的思想。意象单一,主旨易把握,但是,如果诗中既有物,又有景,还有人,学生就难以把握了。比如王建的《雨过山村》一诗: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许多学生认为这首诗的主旨是表现诗人的悠闲,因为诗人“闲”看栀子花,并且认为这首诗的诗眼也是“闲”字,从“闲”字看出作者悠闲的心态。
其实,这样分析是不恰当的。“闲”是诗的诗眼不错,但分析诗的主旨,不能孤立地抽取某个形象或意象进行分析,而是要分析各个意象的特点,并兼顾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
在这首诗里,既有雨、竹、溪、栀子花这些景象,构成一幅优美的山村微雨图;又有鸡、村路、板桥这些农家特有的物象,同时还有“妇姑”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中,“山村农家雨中”这些景象物象是人物形象所生活的特定环境,是人物形象活动的背景;而人在这一特定环境中行动是“浴蚕去”。诗中,景、物、人组合成一幅和谐优美的劳动生活画面。 因此,诗的主旨可以通过对“妇姑”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妇姑相唤浴蚕”表现的是山村人家雨后忙于农事的生活图景;也可以通过“栀子花”来窥探,“栀子花”之所以闲着无人欣赏,是因为人们都忙于农事。弄清了意象之间的关系,诗歌的主旨也变得明朗起来。
有时,如果能把握人与景的关系就可领悟诗的主旨了。如王安石的《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 直堑回塘滟滟时 。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
诗中“人”与“景”的关系可以通过后两句诗来把握:(看到自然美景)诗人久久坐在那里细细数着落花,缓步行走在碧草丛中,迟迟回家。由此看出,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远离官场归隐后的)悠闲之情。
再如苏轼《东栏梨花》一诗: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一首绝句。根据绝句诗的特点可以看出: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是抒情。要把握诗的主旨,就要准确理解这最后一句。可问题出来了:“清明”一词该如何理解,是“清明节”,还是“清楚明白”?其实,只要把两种理解带回到诗中,就会发现,第二种理解讲起来很勉强: 人生能有几次看得清楚明白(对东栏梨花)?这样就可以确定自己的猜测了。把握关键语句以探寻诗歌的主旨,这不失为理解诗歌的一种捷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诗歌中有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首先分析人在景物中的行动,借此把握诗歌的主旨;第二,当人的行动不太明显时,我们就应重点分析景、物的特点,从中窥探诗人的情感;第三,当人与物平分秋色时,就需要从整体着眼,考虑人与物的关系,如从“细数落花因坐久 , 缓寻芳草得归迟”中看出诗人“物我两忘,闲适自得之至”的情态;第四,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结合诗的内容加以敲定。
当然,一首诗所包含的主旨不止一个,可是作为考题,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定位到诗的主流理解上来。准确把握诗的主旨是对诗歌主旨多样性的挑战,是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
周会萍
[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人教版高三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3.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
4.木兰诗主旨句
5.木兰诗全文的主旨
7.概括木兰诗主旨
10.幸福由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