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大多数统治者都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人,把老百姓看成是受自己统治的。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老百姓成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对象。但是在几千年,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纵观历史,凡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统治者,他的统治就会太平,如唐朝的李世民。反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是今天,我们读《论语》《孟子》这样的著作,仍然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
一、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稷______________ 粢______________ 桀______________
圹______________ 谆______________ 朝觐______________
(提示:jì、chéng、dié、kuàng、zhūn、jìn)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通什么字。
为丛驱爵者,鸇也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提示:"鸇"通"雀")
3、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_______
(2)于传有之______________
(3)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______________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______________
(5)所欲与之聚之______________
(6)所恶勿施,尔也______________
(7)其何能淑______________
(8)谆谆然命之乎______________
(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______________
(10)使之主事而事治______________
(提示:(1)本指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传记(3)残害(4)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5)为、替(6)如此、这样(7)善(8)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9)显(10)治理得好)
4、注意古今异义词。
(1)牺牲 今义是______________ 古义是______________
(2)中国 今义是______________ 古义是______________
(提示:(1)今义是"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是"祭祀所用的生畜"。(2)今义是指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是指"中原")
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提示:被动句,标志词是"为"字)
二、疏通文意,注意下列重点语句的翻译。
1、原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翻译: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
2、原文: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翻译: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3、原文: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人民归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兽奔向旷野一样。
4、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翻译: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
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三、内容分析。
1、孟子是如何看民、社稷、君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这种思想有什么进步意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关于其进步意义,同学们可以搜集有关资料,多角度思考。
2、从第二则内容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发?
一个人贵为天子,并不意味着他的统治、为所欲为就是合理的。天子贼害仁义,那他只不过是独夫而已,这样的人理应被诛灭。国君危害国家,臣民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在这一则内容中,强调了只有得民心者,才具备统治天下的合理性。
3、请同学们用原文回答舜得天下的原因。
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4、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如何才能够赢得民心。
民之所欲为之聚之,民之所恶不要施之。
5、老百姓最想要的是什么,最不想要的是什么?
民之所欲莫过于仁,所恶莫过于不仁。
6、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会一下《孟子》行文的特点。
语言犀利,论述深刻,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善用比喻说理。
四、问题探索。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诛一夫"的思想,是具有其重大进步意义的,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里能否实现,为什么?
阅读训练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1、对下列词语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B、道芷阳间行 间行:抄小路走
C、会其怒,不敢献 会:正碰上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监督过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
B、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C、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吾属今为之虏矣
D、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大礼不辞小让
3、下列语句在文章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令张良留谢--于是留下张良(向项王)道歉。
B、竖子不足与谋--不值得与项羽这小子共谋大事。
C、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现在离去,(但)没有告辞,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D、大行不顾细谨--做大事不必顾及细枝末节。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邦为中途离席之事向陈平解释,遭到樊哙的指斥,他采纳了樊哙的意见。
B、张良以送礼为计加深项羽与范增二人的矛盾,成功的保护了刘邦逃离鸿门。
C、刘邦逃过鸿门宴一劫,全靠部下忠勇机智,否则方寸已乱的他必成阶下囚。
D、范增对项羽放虎归山,十分恼怒,他已经预感到刘邦会打败项羽一纺天下的。
5、结合文章的内容,解释选文第二段中出现的"沐猴而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C
3、 C
4、 D
5、 提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