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
1、 感知文章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 感受烛之武精彩的说辞,学习说话艺术
3、 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4、 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注:一、二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烛之武以“言”退秦师,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说话艺术和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外交场合,语言就更重要了。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老头凭借短短数语,智退数万虎狼之师,救国于危难中。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 朗读课文,简述故事内容
简述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 细读课文,学习说话艺术
1、 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以什么方式让秦军撤退的?
2、 仔细读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说服秦君的。
(1)亡郑陪邻(越国以鄙远、邻厚君薄)
(2)舍郑有益(共其乏困)
(3)晋不可信(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简介重耳过郑和晋国背盟
(4)晋将阙秦(欲肆其西封)
3、根据烛之武说的内容,结合背景,想想他为何能让秦君退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说辞方面(层层深入):
(1)开篇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提出亡郑无益于秦,吸引秦君听完他的说辞。
(2)处处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秦“舍郑”、“亡郑”的利弊,动摇秦君。
(3)结合历史与未来,充分利用秦晋矛盾挑拨离间,以历史唤起秦君之痛,以未来发展趋势警醒秦君要提防晋国。
环境:
(1)秦晋貌合神离(发兵理由--简介城濮之战、分开驻军)
(2)各国皆以利益为决策标准,只要能说明亡郑不利于秦即可
(注:在实际教学中,二、三点融合在一起讲)
4、课文中还有两处说辞,一是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二是晋伯说服子犯不攻击秦国,想想这和烛之武说服秦君有何异同?
同:都主要是从利益角度来说的,打动了对方
异:一委婉,一直言(原因:说话对象不同)
5、小组讨论,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1)态度要好,首先不能让对方反感。
(2)善于根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用合适的语气。
(3)劝说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
(4)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来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
(5)学生自主归纳的其他内容
6、应用
(1)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思考:赵云为何没能说服刘备?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方面来说服刘备?
(2)老师现在有个很麻烦的问题,有的同学老是认为学习是老师“要我学”,试从教师的角度写一段劝说辞,让学生明白学习应是“我要学”。
(明确可从哪些角度入手)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1、人物(烛之武、晋侯、郑伯、秦伯、佚之狐)形象分析(主要由学生完成)
2、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跌宕起伏,感受经典的魅力
3、分析文章特色,学习写作技巧(课堂集体口头作文)
(1)伏笔与照应
(2)记事有点波澜
(3)详略
(4)人物塑造
李艳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0.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