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4-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请问:现在南方的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出自哪里?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

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五、结合上述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简单串讲、归纳、小结。 

  教师归纳、小结诗句参考: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注:此乃第一层中的文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由此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对诗歌文字掌握的熟练程度。 

  2.检查一下学生对所谓浪漫主义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了解他们找出的诗句)。 

    二、教师对检查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1.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①思想内容可以用“导语”中提到那两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远兮”恰恰表明诗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吾将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证明诗人不屈不挠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艺术特点我们重点分析诗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有关浪漫主义的含义:“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根据这一标准再来检测我们在作业中所找出的诗句是否正确。(教师提出自己找到的诗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即兰蕙,草本植物,开淡绿色花,气味很香;茝:古书上说是一种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来比喻一种高尚的品德。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那种联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和“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则体现出了夸张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这与《诗经》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诗句相比,在风格上的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 

    三、组织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注意“课文提示”最后一段对朗读时的要求。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北方

[《离骚》教案(鲁人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离骚教案设计

2.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设计

3.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4.鲁迅祝福教案设计

5.《祝福》鲁迅教案设计

6.离骚优秀教案

7.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及教案设计

8.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9.高二语文必修3诸子喻山水教案

10.蝉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