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五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2016-8-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论语》五则

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先生,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相当于今天“老师”这个概念。句中的“子”特指孔子。而孔子也并非叫孔子,孔子姓孔名丘,他的姓名叫孔丘。人们称他“孔子”,相当于我们今天叫“孔先生”或“孔老师”。

但是,我们一看到“子”字,很容易就联想到“儿子”这个词。为什么古人把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尊称为“子”呢?要揭开这个迷,必须学会做人。中国人的祖先把做人的智慧用文字保存下来,留给子孙后代。然而,现代化的生活使中国人渐渐地离远了其祖先的生活方式,因而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存智慧也渐渐地迷失了,以至于许多汉字成了迷,逐步沦落成了工具。

子=了+一,了一为“子”。这一个字里藏有中国人祖先的大智慧!了一就是了解一。“一”是什么呢?孔子很少讲,偶尔提了一下,“吾道以一贯之”。老子的道德经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了一不仅是在知识层面上,或者在哲学层面上认识到“一”的道理,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自己)生存于“一”的境界。

那么,一的境界到底是如何?为什么了一就会被人尊为先生或老师呢?中国汉字有答案呀。知止于一为正,人得一为大。汉字的“正”是上“一”下“止”两字合成的。正=止+一。汉字的“大”字也是两字合成的,大=人+一。所以,了一的人心正,是汉族智慧中的“大人”。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中常挂一块匾牌,上书写着:“正大光明”。可见,了一者正大光明。了一的人就是圣人。今天,我们中许多在常标榜自己光明正大,其实,大多数的人连什么是正大光明也不理解。不知什么是正大光明而标榜自己是个光明正大的人,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无知狂妄之徒。

了,可以解释为了解,还有“事情已经办好了或解决了”的意思。孔子了一,不仅是达到了解“一”的人生境界,而且是得到“一”的境界。所以,他自己说,“吾道以一贯之”。

“一”的境界在心灵觉悟上,汉字描述为“一心一意”、“同心同德”、“正大光明”;在身体状况则是“上下一气”、“休息”、“保正”、“安息”、“福气”等。这些都是“学习”一词中“习”的境界。学而不习,无法谈这些境界。谈了,听者将以为是当代版的神话传说。汉字的智慧就是这样被埋没的。

曰:字形如一张开之口,中有一舌,意为说话。这个字还有一妙意:其形与日月之“日”相似。因此,看到曰常会联想到日。日能发光,令天下明白。故 “子曰”有令明白之意。“明白”这一词在汉语中常与“知道”通用。所以,子之所曰,其意在于令听闻者“明白”、“知道”。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这下子我们可能又陷入“知道”和“明白”为何相通之迷。古人云:一窍通百窍同。这一窍不通,就什么东西都不同了。

君子、小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孔子已经说得很明白,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差别呢?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君子取义,小人取利。君子好义,小人贪利。为什么会这样呢?觉悟不同而已。君子,尚未到达子(了一)的境界,所以“子”字前加了一个“君”,表明自己懂得做主,向圣人学习,相信圣人的教导,向“一”方向生存。“小人”的反意词为“大人”,所以人“不了一”则为小人。

 

然而,君子没有利吗?小人没有义吗?君子在义与利之间,面朝义,背向利; 

小人则相反。小人面向利,背朝义。在当代生活中,君子可能也办实业,甚至也炒股。但是君子炒股将在炒股中认识到自己的贪心,认识到人的弱点,并能悔而改之。败于股市,则心有所得,欣欣然于所得与所失。若胜于股市,则喜于智慧更胜贪于获利。所以,君子炒股,胜败不喜形于声色。小人反之。

孔子说这句话,意在告诉学生为人处事或为君子或为小人的一个衡量准则。同样道理,今天我们学习《伦语》这一则,也是要明白为君子或为小人的道理。

喻:对他说,使之明白。这里,孔子还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生活中难免有君子小人之别。那么,我们自己选择好的人生的角色之后,对身边的人或喻于义,或喻于利,知有别而又能和睦相处。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之后,这种为人处世的道理更应该知道。

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何为君子,古人云:正人君子。可见,君子即为正人。

    “君”字两个形象文字组合起来的(君=尹+口)。“尹”字的甲骨文意义是:一只手拿着一把杖(有的说是一把笔)。让我们想起影视作品古代社会族长的权杖。所以,有号令治事的意思。“尹”字下加一个口,表示以口发号令的意思。《说文》解释为: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对君子的论述,孔子还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后世儒家对“君子”做了更多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根据易中天教授所说,在宗法制度下,正妻的第一个孩子叫嫡长子,第二个孩子叫次子;妾的孩子叫庶子。由长子形成的家庭体系叫大宗,大宗的长子方可叫君,诸候之君叫国君,大夫之君叫家君,如果是天之子就叫天子,公之子就是公子,君之子就是君子。大宗里的男性就简称君子。其余由诸如次子和庶子组成的家庭体系就叫小宗,小宗里的这些男性就简称小人。

古人认为修养高的人必定地位高,比如大宗里的人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无论是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相对高的素质和修养,听音乐也要听高雅音乐;而地位低的人一般没条件接受好的教育,自然只能听街头的流行音乐。这种素质和修养的差别自然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准。

教参解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他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这样解释就是我们常听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样解释,孔子就不是圣人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把民族的师尊揪来批判,并且“打倒”。上一世纪七十年代,还把“林彪”和“孔老二”放在一起“打倒”。这种民族文化悲剧的根源在哪里呢?教育对孔子思想的曲解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美与恶:美可以解释为“好事”吗?什么是美呢?

                               什么是“好”?甲骨文写作一位母亲跪在孩子的跟前。小篆则让母亲站了起来,朝前走,小孩则紧随其后。一看就会联想到一幕很亲切很感人的生活。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孩子对母亲的信赖,母子之间融融的亲情关系就在“好”字之中。当然,理性的解释应当是,母亲以亲善引领孩子,谓之“好”。

 何为“美”呢?为什么“美”与“好”放在一起,组成“美好”一词呢?

 子曰:里仁为美。感性的解释是,孔子说,与仁义之人做邻居是件很美好的事。理性的解释是:孔子说,靠近仁就是美。里为邻里,靠近居住即为邻里,故“里”解释为“靠近”。

从甲骨文“美”字形体可以看出,美是一个

人两脚张站两臂近平举,头戴羽毛或羊头骨或牛

头骨,似在歌舞祭祀。歌舞祭祀为是一种精神追

求,所求的就是羊头下人之大。后世《说文解字》

解释为“羊大为美”。羊大即肉多,肉多何以美?

所以,美学家认为,美是人本质的象征。这种说法与孔子的“里仁”为美的思想是一致的。孔子所说的“仁”是人本质特征之一。

“里仁为美”这句话,并非回答美是什么,而是为我们指明了美的方向。美与丑是相对的。先确立了美的方向,再来认识“丑”就不难了。可以说,美,一转身就会变成丑。孔子说:里仁为美。相反,离仁就是丑了。实际上,美与丑只是人自我认识的方向性问题。

可见,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解释为“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不促成他人的坏事”,不如解释为:君子促使人的心灵朝美方向追求,而不促使人的心灵朝恶的方向追求。

恶,《说文》解释为:人之过也。也可以解释为,在人心上添一业为恶。恶与美的方向相反,所以中国人常说,简单就是美。

使人复杂而不能简单谓之恶(过),使人化复杂为简单谓之美。

恶=恶+心。亚,甲骨文形如十字路口,似四方基督教的十字架。理性的解释为加法,处于复杂。美与恶,简单与复杂,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却又是那么复杂。

这样讲解,学生一定不能理解,但是,不这样讲解,可能使学生曲解。并且,即使讲到这样的深度,还是不尽真义的。如何是好?孔子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道德经》言,圣人行不言之教。古人的做法是,不必多讲,先让学生背下来。能成人的,自然今后能理解。这些古圣人的话语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处路标。供有能力到达此处的后人,验证自己的路没有走错。因为孔子来曾经到过此处,留下这么几句标示性的话语。我们的祖先到达的地方都大都为我们留下了与其相应的文字,以汉民族性独特符号,标志他们的人生之道。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饱食与安逸之居所属于身体之求,而君子人生的意义在于正心。故君子吃不求十分饱,住不求十分的安逸舒适,做事敏捷,说话谨慎(重于行而慎于言,不夸夸其谈),接近有道之人,向他学习,使自己心归于正,可以说是好学了。

这句话中包含了人生的两极:食、居-------事、言-------道正。孔子暗中给了我们指出人生的方向。君子明白其生存方向,为了“就有道而正焉”,自然而然对中间的事言采取敏和慎的态度。

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饱食与安居对“就道”和“求正”有矛盾吗?这里并非是说君子吃顿饱饭都不行,而是说,君子不以食为天。并且,君子深知天道喜中和,故我们中国人常说,食不过七分饱。每餐七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当然,只有真正懂得修身养性的人才能知道,吃太饱了对真修实证有什么影响。食无求饱已不太好理解,居无求安又是什么道理?居所在舒适了,人会生懒性。另外,君子明白,居所实无安逸可求。能安者,是君子之心。孔子学生颜回贤“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如今,许多人居住条件比颜回豪华百倍,居高楼大厦,心能得安者有多少?

对君子来说,有事情就快点去做,做得又快又好。但是君子不随便开口说话。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所求之道不可说。老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即便要说,也没几个人能听得懂。对听不懂的人大讲道理,那是地地道道的吹牛。君子之德,已不做吹牛之事。像笔者这样大吹特吹,绝非君子。

4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没有诚信,我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好比如大车子(牛车)的辕上没有安輗(横木)”,小车(马车)的辕上没安軏(横木),车如何能行走呢?

5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说:“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把工具磨锐利。”

思考与问答:

1.孔子的这五则语录,前四则是有关学习和修养方面的论述,最后一则是有关工作方面的论述。读一读,说说每一则所表达的主要意思。

第一则:说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义、利的抉择;

第二则:说明君子与小人的用心不同;

第三则:说明君子无求与所求;

第四则:说明“信”乃人的立身处世之本;

第五则:说明工匠“善其事”的前提条件是“利其器”。

2.第一、二两则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说,有什么好处?

对比是为了把事理说得更鲜明、更透彻。这两则分别从对于义与利的不同抉择、对于他人的不同用心方面进行对比,让人们把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内在道德修养看得更清楚。对比的用意还在于教我们怎样学做君子。

3.第四则中,孔子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起什么作用?

联系生活事例,使人更容易理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知也”的道理,更明白“信”对于人的重要性,且在表达上也更形象、生动。

4.你怎样理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与“好学”的关系?

一般来说,好学的人不会追求过高的物质享受。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享受、懒惰而又夸夸其谈的人,不可能是好学者。

 

傅晓河

[《论语》五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品读论语随笔

3.论语五则读后感

4.论语读书随笔心得

5.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6.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7.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8.高一语文随笔

9.美术教师随笔

10.教师工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