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5-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兴化市城区学校初一年级校际联动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往事依依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 整合时间 9月3日

主备人 顾敏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 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难 点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突 破

策 略 引导学生诵读诗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写老师讲课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课 前

准 备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扫清文字障碍;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集体交流意见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有一些我们早就淡忘了,但有一些事我们却永远地刻在了脑子里,因为这些事情震撼过我们的心灵,或者给过我们深刻的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叙事散文《往事依依》。(板书课题)

二、 预习检查

1、 生字预习

徜徉(cháng  yáng)  烟波浩淼(miǎo)  晦(huì)   青女素娥(é)

婵(chán)娟     绚(xuàn)  镂(lòu)  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           谆谆(zhūn)    

2、形近字

嘹、缭、潦           谆、淳         晦、悔        

3、词语解释

   依依       搜索枯肠      徜徉       浩淼      心旷神怡    眼花缭乱

三、 作者简介

于漪 (1929- ),女,江苏镇江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历任上海市杨浦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特级教师。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她上课 注重“教文育人” ,认为讲课要有情趣,应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一次在讲课时朗读《祖国啊,我的母亲》,读到动情之处,于老师真的声泪俱下,听课的师生无不为之震撼。 

文题背景:〈〈往事依依〉〉是作者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写的,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文章题目显示了对美好往事的深深怀恋之情。

四、 整体把握

1、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往事依依〉〉,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留恋的往事呢?你能有一个简练的句子概括吗?重点写了哪件事?

明确:回忆一 小时侯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犹如身历其境.

回忆二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

回忆三  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在我心中雕镂出鲜明的印象.

回忆四  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一生受用

其中重点写了第三件事。

2、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你能找出哪些过渡语句或语段?(分组探究)

事与事之间都用了承上启下的语言,使得文章非常紧凑而有自然。引导学生指认、朗读这些语段。

五、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5段),深情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第5段:回忆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段),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篇末点题,再次强调回忆美好的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

六、 作业及预习

作业: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枯肠(  ) (2)徜徉(    )    (3)浩淼(    )

(4)雨晦(    )   (5)雕镂(    )    (6)慷慨(    )

(7)婵娟(    )   (8)镌刻(    )    (9)谆谆(    )

(10)铭刻(    )  (11)芳菲(    )   (12)绚丽(    )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________,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________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3)这种感情________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

预习:第5至7段,圈点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 默读课文,解读探究

1.课文题目为什么定为"往事依依"?

这时有两个因素,一是课文内容要切合给中学生看的,二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初中求学生涯中的一些人和事常萦绕胸怀,十分留恋,故用'往事依依'为标题。""依依"一词,释为"形容留恋,不忍分离",课文题目中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2、 首句“年华似流水”作为全文的开头,隐含了作者哪些细微的感情?

明确: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多想让逝去的光阴再回来,充满了对美好童年的无限向往。 “但”不忘的必定是刻骨铭心的、美好的,这样使得下文的转折更加强烈,“不少”与“几件”,“模糊”与“历历在目”形成鲜明对比,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这是作者五十多岁时写的回忆文章,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回忆往事,能不感慨万分吗?

3、 理解第二段的“看画”“读〈〈水浒传〉〉”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在默读过程中勾画出第二段“看画之乐”“赏画入迷”

的词语:百看不厌  凝视  徜徉  甚得其乐  乐在其中  身临其境  津津有味

4、     回忆二在写作上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明确:让学生明确描写读诗词的情景,可以引用相关的诗句,并且从作者领悟感受的角度去写,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又显示了文章的条理性。

5、 第四段写的是读〈〈千家诗〉〉的情景,那么第三段又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第三段承上启下,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6、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情雨晦,日丽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前: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全诗: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唐)韩翃<寒食>

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季天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

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题榴花>

全诗: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五月石榴花盛开,红艳如火,映人眼中,格外璀璨夺目。)

秋;青娥素女俱耐寒, 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全诗: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冬: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全诗: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二、 品位语言

1、 学生默读课文(5-6段),哪些词用的好,哪些句子写的美,能打动你的内心,把它读出来,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不固定,让学生充满感情朗读这两段

2、齐读第7段

(1)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抓住哪些词语细细品位?

(2)作者为什么要回忆往事?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1)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次扣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对“依依”“唤”“催”等词语细细品位。

      (2)回忆往事的作用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跟读书有关的几件往事来回忆呢?

 因为这几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依依”的含义是丰富的,这些与读书有关的的依依往事,是作者成长的源泉----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 阅读思考

 为什么说“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你能用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话加以解释吗?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四、 作业及预习

作业:1、写出文中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读文联想造句。

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读……会不知不觉地……我似乎……犹如……

预习:《幼时趣事》

 

课内练习 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风雨如晦  记忆尤新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心旷神贻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①“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②“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③“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课后练习 写一段描写表现你印象最深的老师讲课时的情态,要求用上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课后了解到很多学生其实关注到了第四段的诗句写得很美,很打动人,可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来评价诗句,而避而不谈。从这里发现对学生上课的表情、心思观察还不够,没有看出学生跃跃欲试的情态。对学生大胆尝试的鼓励以及对问题的“友情提示”还不够。

在学生大量背诵了相关诗歌之后,我的收束有些草率,应该让学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或背诵我的课件中挑出来的几首诗,提示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之后再强调朗诵背诵诗歌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丰富。

兴化市城区学校初一年级校际联动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十三岁的际遇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 整合时间 9月3日

主备人 顾敏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反 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语汇。

2、让学生领悟人生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3、在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线索

重 点 感悟和领会文章的字里行间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感情。

难 点 诵读体味文章诗意盎然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

突 破

策 略 反复诵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把握作者剧烈跳动的思想脉搏,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

课 前

准 备 预习课文,自查工具书,解决字词句障碍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集体交流意见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十二、三岁正是充满幻想,憧憬未来的年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志当存高远”只要去努力,我想信你们最终会取得喜人的成绩,梦想一定会成功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十三岁就走进北大校园的少年-------田晓菲。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1、由学生上讲台,请别的同学认读并解释自己卡片上写的词语

2、分男女生对读下列两组词语(幻灯片)。

 际遇    絮语   惆怅   沉淀    尘缘    犀利    呜咽   似曾相知

穹窿    凝垂   绅士风度    茫然若失   迷离    安恬   白驹过隙

通出曲径       涉足   撷取    徜徉

(三)指名三同学朗读课文三个部分,其他同学用心听,认真看书,认为值得欣赏的地方,做个记号。

(1)评议朗读情况。

(2)交流欣赏的句段。

(四)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章的三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第一 部分我进入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向往北大)

第二部分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倾吐衷情)

第三部分我是不系之舟                 (抒写抱负)

师生共同掺合文章核心:

文章的学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和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五)品读精彩语段。

要求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刚刚找出的精彩章节。品味字里行间的感情,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读给自己小组的人听,再在全班交流展示。朗读方式可以多种。可以分组读,分男生、女生对读。读后由学生评,然后教师小结,并给以及时鼓励。

(六)作业

1、摘抄精彩语段,写在摘抄本上。

2、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听写三句话

1、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 我感到骄傲。

2、不管两岸风景变 换 ,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3、没有什么使我停留……我是不系之舟

(可安排一名学生直接在幻灯片上书写)写后评议。

(二)结合书后“探究练习”的二、三题,在学生反复诵读这三句话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练习题。

点拨:第一句:这是雄壮的誓言,这是自信的表现,从哪里可以看出?

点拨:第二句:风景------比喻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河---------比喻前进的道理历程(90年 )

船客------比喻一批又一批的北大学子。

舵手与船工----比喻北大的导师和教师。

点拨:第三句:不系之舟-------不受环境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岸的一种充分自信,充分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试着背下这三段话。

(三) 过渡:研读第二部分

1、过渡语:同学们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作者的心灵跃然纸上,她用诗一般的话,饱含激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北大的热爱之情。思想一下,在北大的三年中,给她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读北大的书,爱北大的人)。

2、研读探讨

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老师下发的图表(见教学参考)。

3、讨论 交流品味。

(四)、小结语

同学们本文作者是个早慧的人才,13岁就上大学,读初中时就向全国出版了自己的诗集,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 ,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美文,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成才的故事中吸取什么呢?那就是自强、执著、大 量的阅读、思考、渴望创造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能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反复诵读,对重点语段,要熟读成诵。

2、写一篇读后感,也可针对自己最欣赏的章节,写一段书评。

附一:探索资料

作者简介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

下面是田晓菲发表于1985年第4期《儿童文学》的一首诗。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忪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有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课内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课后练习 小作:  为自己刻画一幅理想蓝图(不少于400字)

思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兴化市城区学校初一年级校际联动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幼时记趣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 整合时间 9月3日

主备人 顾敏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文中作者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为学生学会想象提供了范本

重 点 反复诵读,理解品位文中的童真童趣。这一学习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的内容确定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 点 理解文中“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突 破

策 略

通过多读课文,自由讨论,自由交流,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通过写作训练,明确细致观察和想象奇特的关系。

课 前

准 备 准备自己小时候生活中的一些趣事,以备课上交流。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集体交流意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听了这首歌老师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你们呢?的确,一想起童年的生活,那份自在,无忧会悄然爬上心头,童年是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童年。常人,今人如此,古人,名人也不例外。说到这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下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幼时记趣》

  二、作者简介及释题: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1,哪一位同学能够告诉老师你从注解1中了解了什么?(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出示多媒体)

沈复他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写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然而沈复并非如此,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相信学过此文后,你们会感受到人情之浓,趣味之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一个字上?(趣)

三、学习课文

  1、 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出示多媒体)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

  (2)同桌互读,注意停顿、节奏。

  2、 细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的时间让我们拿起书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文言文诵读要求)

  (1)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指导: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这样的语气和感情。

  (2)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下面四人一组翻译课文,找出组内共同的疑难词句。

  (3)课文同学们都明白了,谁能告诉老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几件事?(出示大屏幕板书)

  3、 赏读课文,追趣,忆趣,说趣

  (1) 这篇文言文仅用了221个字就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下面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交流。

  (2) 沈复的童年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同学也想起你的童年了吧?说说你的故事?

  4、 再读课文,议趣。

  (1) 再读课文。

  (2) 讨论: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

  明确: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必然会有无穷乐趣,必然会写出好文章。

  5、师生齐读。

  四、作业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

  小结:学过本课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积累到一些好的词汇,(明察秋毫、庞

  然大物、怡然自得等)。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你们要学会去开采。老师  

  更希望你们能不虚此行,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到作者童年时丰富的想象和 

  天真烂漫的情趣,能够洞察到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用心去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吧!

  板书: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课内练习 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   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②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

③以   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④为   项为之强(   )     以虫蚁为兽(   )

⑤故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

⑥其   常蹲其身(   )     神游其中(   )

课后练习 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1、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 ________

思      我在处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块上注重扎实开展、巧妙进行的原则,追求既实且巧的效果。首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对照课文注释排除阅读障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加深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课上让同学自由发言,以问题和心得的方式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此时我的主要工作是解答疑问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有学生提出“之”字在课文中有代词和助词两种用法,我提示学生回忆“之”字的第三种用法,很快有学生回答“之”字在《郑人买履》中做动词使用。

 

古月正

[往事依依(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2.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3.《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4.往事依依的读后感

5.于漪《往事依依》阅读答案

6.往事依依的阅读题及答案

7.往事依依的优秀读后感

8.往事依依读后感700字

9.往事依依阅读答案【参考】

10.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