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2、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的文体特点,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2、理解本文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第二、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及第五段多重复句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伦敦去世;3月17日,在伦敦海特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演讲辞。

(或也可这样导入: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二、简介悼词的文体知识 (出示投影): 

                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悼词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对逝者表       结尾:表达哀悼,对生者提出希望要求

示哀悼的话)

 

三、范读全文,理清全文各段逻辑关系: 

 (1)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悼词的特点,找出本文结构的三个部分,并能概述大意。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不幸逝世(第1段 );贡献地位(第2至8段 );深远影响(第9段 ) 

 (3) 在(1)、(2)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全文的逻辑关系: 

全文9 段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以图示法标明)        

总说:不幸逝世(时间、地点、情景)(第1段 )                        

                      科学理论贡献    

分说:贡献地位(第2至8段 )                          

革命实践贡献    

总说:表达崇敬悼念-- 深远影响(第9段 )       

四、分析课文: 

粗读:

<一>、第一段: 

    (1)、 指名朗读本段;学生思考:这一段介绍些什么?  

     (逝世时间   “ 3 月14 日下午两点三刻”;逝世地点------ “安乐椅”;逝世情景------“睡着了”) 

    (2)、为何将逝世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精确? 

 (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逝世时间都要这样精确) 

    (3)、“不到两分钟”包含怎样的情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4) 地点的交代有无深意?(教师介绍相关背景材料) 如有,是何深意? 

   (5) 不就“死了”,而说“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间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讳饰”或“避讳”的修辞方法;含蓄委婉,痛惜崇敬,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 还有哪些短语运用了这手法?如下: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二>、第二段:  

 (1)、学生齐读; 

(2)体会下列关键词: 

1)、“损失”、“空白”?说明马克思贡献巨大,无可企及; 

 2)、两个“对于……”?分列贡献的两个方面:革命实践、科学理论。 

 (3) 小结该段: 

    这一段指出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从侧面论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历史地位。这一段是全文总纲。 

第二课时

精读:

<三>、研读第三~五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四>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五>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五、总结 

可见,本文表达情感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应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而这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

第三课时

六、* 难点突破:

(1)讨论分析:“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A.指名缩句,找出主干。(逝世是损失) 

B.出示投投影,明确各具体成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表达效果:“损失”是宾语中心词,前加一个定语“不可估量的”修饰,说明马克思贡献巨大,无可企及; 

 2)、两个“对于……”引入状语,分列贡献的两个方面:革命实践、科学理论。 

(2)、分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成分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插入语)。

表达效果:状语“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引入比较对象,将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同达尔文的贡献相提并论,表现了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定语“人类历史的”限定了他的研究范围,使句意更严密;插入语“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人们更加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内涵。

可见,复杂的单句便于表达严密的句意,做到意义准确,表达到位。而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定语、状语、补语甚至插入语的运用上。只要找出主干,然后分析出这些“枝叶成分”,就能精准地把握句子的严密含义。

(3)学生再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关联词,思考分句间的关系,品味其表达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这样就使句子逻辑清晰,表达严密。

七、本文破折号的用法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 

八、深化演讲词写作要义:

同学们,演讲词这种文体,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在初中学过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这几节课,我们又一起学习了三篇演讲词,想必大家也一定在报刊杂志上看到过一些别的演讲词。现在,我们已经对演讲词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请同学们来做一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尝试:总结与归纳一般演讲词的基本特点和实质。 

通过我们对演讲词的横向比较,回顾.体悟,我们可以这样说,演讲词为了增强语势,提高感召力,使感情更加充沛,它有'三多',即多用整句,多用短句,多用修辞,用整句.如本文中'现在是…..时候'构成排比,气势强大,情感扑面而来。多用短句,呼唤语等,富于感召力,极具煽情性。多用比喻。排比。反问,增加感染力。如本文中'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要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由此可见,演讲词是颇讲究艺术性的。 除了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的特点,我们已了然于胸,那就是针对性。逻辑性。思想性。演讲需要真情,演讲无需作秀。谁顺应时代,谁代表大从的心声,谁就是讲坛上的主宰者。危急关头,想民所想,讲民所不敢讲,乃是演讲的第一要义,是演讲的生命之源。舍此则为缘木求鱼。悟到这一点很重要,愿同学们多想一想,多悟一悟。 

板书:

演讲词的特点:

说服力、感染力

内容:针对性、思想性、鼓动性

结构;议论文,逻辑性

语言:口语化、得体

艺术:修辞(排比、比喻、呼告、反复)

 

王宝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案

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4.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5.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6.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7.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8.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9.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10.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