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学习

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使用说明

学法指导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导学过程 学生笔记

一、 课前积累

【介绍作者】

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

      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

故乡。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诗作背景】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

二、自主学习

1、读读记记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多音字注音)

柏   柏树      载  登载       济   济济一堂       散  散居

     柏林          装载            同舟共济           散失

     黄柏                    

(2)词语释义:  

开济:    

名世:

伯仲:    

(3)知识点巩固:

A、杜甫,字    ,号     ,世称         。他的诗他的诗历来被称作      ,而他本人也被称作        。

   B、陆游,字    ,号     ,山阴(浙江绍兴)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

C、这两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   ,   ,   。

2、自由诵读,诵读提示: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七律句式的节怕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做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3、整体感知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交流讨论)

三、合作探究

1、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杜诗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4、《蜀相》一诗中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5、题目“书愤”是何含义?如何理解这个“愤”字?

  

四、研究讨论,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 

 2、作者经历:

 3、主要意象:

 4、个人情感: 

 

总结:

表达技巧:   

作品风格:

四、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两首诗

学生疑难及

意见反馈

课外拓展

杜甫、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比较

诸葛亮天纵奇才,工于智谋,同时又忠心耿耿,谦恭廉洁,历代倍受人们的尊敬和歌颂。三国以后,人们创作了大量歌咏他的诗歌,或歌颂他的高风亮节,或艳羡他的得遇明主,当然,也有作品慨叹他壮志未酬。在众多的诗人中间,杜甫和陆游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异代大诗人咏诸葛亮的诗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在杜甫诗中,专咏诸葛亮的诗有五首,事涉诸葛亮的诗有十五首。陆游则有六首专咏诸葛亮的诗,有诗十四首与诸葛亮相关。与他们的千首诗作相比,这个数字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把这个数字和其它诗人的相关作品数量相比较,则不难看出他们对诸葛亮的偏爱。不同时代的两位大诗人以同一个历史人物为题创作大量诗歌,如果简单地解释为偶然难免有失肤浅,如果对他们二人生活的时代与个人遭遇稍做分析,则不难得知答案。 

    就时代而言,杜甫与陆游二人都生活在一个乱离的时代,这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位安邦定国的忠臣良相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杜甫与陆游都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家庭的传统教育使他们都有着致君尧舜、救民水火的远大政治理想。但事与愿违,他们终生都未能一展雄才,只能空怀抱负,诗文终老,而诸葛亮则正是儒家兼济的典范,是君臣相得的最佳范式,所以这两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到四川后触景生情,自然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可以说,正是相似的时危世乱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怀才不遇的多舛命运使相隔近五个世纪的两位大诗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黄漳在《书放翁先生诗卷后》中说得很有道理:“翁为南渡诗人,遭时之艰,其忠君爱国之心,愤郁不平之气,恢复宇宙之志,往往发之于声诗。昔人称老杜为诗史,老杜遭天宝之乱,居蜀数载,凡其所作,无非发泄忠义而已。翁亦居蜀数载,然后归杭,其出处大致,存心积虑,旷世相符。”陆游在很多诗中都赞颂了杜甫的伟大胸怀,“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这是对杜甫的感慨,也是对自己的感慨。就诗而言,杜甫和陆游都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在诗中对他的丰功伟绩和高洁品质进行了多方歌颂。 

    杜甫入蜀后,成都武侯庙、先主祠、夔州八阵图、白帝城武侯庙、先主庙,他都去过,睹物思人随处赋诗,创作了大量歌颂诸葛亮的诗歌。“诸葛大名垂宇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业和威名,更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对于同时代的自己敬佩的英雄人物,杜甫也常以诸葛亮比之。房王官、严武、李光弼都为唐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杜甫就在诗中将他们比作孔明,表达自己的推崇之情。“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故司徒李光弼》),“诸葛蜀人爱,文翁教化成”(《赠左仆射公严公武》)表达的是对他们功绩的歌颂,也是对诸葛亮的推崇。连诸葛庙中的古柏都让他久久难忘,歌咏再三,“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古柏行》)作者晚年到夔州,看到武侯庙塑像残缺就给当时的官员递诗请修,诗人对诸葛亮的感情可谓深矣。 

    陆游自幼就有收复大志,深为诸葛亮的奇才和胸襟所打动,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推崇倍至:“少时谈舌坐生风,管葛奇才自许同”(《宿鱼梁驿五鼓起行有感》),“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自警》)。入蜀后,诗人拜谒诸葛庙,千载而下思其为人,感慨更深:“尚思忠武公,身任社稷重”(《谒汉昭烈帝惠陵及诸葛公祠庙》),“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感旧》)。甚至认为他是千古奇才,远超战功赫赫的管仲:“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而当他理想落空时,想起古人的风范,更是感慨万千:“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昼卧》),“登堂骨高遗像,千载愧吾颜”(《感旧》)。 

    此外,他们诗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对诸葛亮的功业未就以及自身白首无功而发出的无奈悲叹。杜甫陆游都身处国家四分五裂的景况中,深切体会到国家的苦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极度渴望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但他们终其一生都只能看着国家在分裂的战火中日渐衰落,百姓流离。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一生沉沦潦倒,宿志难伸,叫诗人怎不痛心疾首。伤心人别有怀抱,看到能大展略才的诸葛亮也终归壮志落空,更让诗人情怀悲切:“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感旧》)。杜甫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真是字字带血,千百年来令无数英雄扼腕。而更让诗人愤慨的是自己空有济世才和报国志,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沦陷,人民受苦,其悲又更胜于诸葛了,报国无门的诗人也只能将其发之于诗,“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才大难为用”(《古柏行》)、“论高常近迂,才大本难用”(《谒汉昭烈帝惠陵及诸葛公祠庙》)是他们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共有的悲剧。 

   杜甫和陆游的诸葛亮诗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毕竟是相隔了五个世纪的异代诗人,他们的时代和遭遇不尽相同,才情胸襟也有差别,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诗必然有差异。仔细地把他们的诗通读一遍,我们会发现杜甫的诗中对诸葛亮刘备的鱼水君臣关系情有独钟,而陆游却对此不甚注意,在他的诗中多次出现的是“出师表”。缘由何在,答案只能在他们的生平遭遇中去寻找。 

    杜甫是一个“窃比稷与契”的人物,少年时雄心勃勃,以为取功名如探囊取物:“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被杨伦评为“自是腐儒大言”,但这正是杜甫当时精神的真实写照。可惜的是,以这种幼稚的心态去取功名,即使他有解民倒悬的热情和才华,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唐才子传》和《新唐书》中都说杜甫“性褊躁傲诞”,《旧唐书》也说“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虽不尽可信,但空穴不来风,杜甫的性格过于刚直不讨人喜欢是确定无疑的事实。这是他诗人气质的表现,也是他仕途坎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然他不会在长安十年,四处献赋投诗却一无所得。后来他到了肃宗身边,依然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虽然有满腔的忠诚,但终不为当道所容,这对诗人的打击是很大的。杜甫的一腔孤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诗,就是对刘备、诸葛二人关系的高度倾羡和赞扬,“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诸葛庙》),“先主武侯同」”(《古柏行》),“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咏怀古迹五首》)等诗句都是杜甫这种感情的表达。 

    陆游虽也怀才不遇,但他的境况和杜甫又有所不同。宋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人地位相对优裕,陆游不至象杜甫一样“苦摇求食尾”(《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统治者对他的诗才也相当赏识,孝宗还特别召见他,因此,他的郁愤和感慨就比杜甫少一些。另一方面,由于从小所见所闻和家庭的熏陶使他抗金复国的爱国思想极为坚定。长大以后,亲临前线的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抗金将士的战斗热情,也使他了解了北方人民在金人统治下的悲惨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忍死望恢复”(《关山月》)的急切心情,这就使他更加迫切地渴望收复失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身处于国家在异族铁蹄下分裂的特殊时代,陆游的心中时刻牵系的是北方失地的收复,他早年就在诗中意气风发地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在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的抗金生活更给了他终生难忘的记忆,晚年还念念不忘。在他的诗中“遗民”、“胡尘”、“王师”这些词的大量出现也反映了诗人收复北方的强烈愿望。直到临死,诗人对生死可以看得淡然,惟独对“未见九州同”却耿耿于怀,难以瞑目。而诸葛亮终其一生都在为统一北方而努力,《出师表》中的耿耿忠心感动了后世无数的忠臣烈士,其中“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的决心尤其让我们的诗人陆游感动,将它引为至文。因此,在他的诗中对《出师表》一文再三强调:“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病起书怀》)等凡六次提及此文,可见诗人对此文印象之深刻,诗人对国家分裂的难以释怀也由此可以想见了。 

    另外,在陆游的诗歌中,很喜欢管葛并称,“管葛奇才自许同”,“管葛亦区区”(《老翁》)之类的句子很多,在杜甫诗中就很少见到了。管指管仲,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击败六国,夺得了霸主的地位,并且,阻挡了北方少数民族犬戎对中原的侵犯,被孔子赞为“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因为宋饱受北方敌国金的欺凌,陆游对管仲击败北方异族的功绩极为钦佩,一想到自己的北击狂胡、收复故土的壮志,他就不能不想到这位保护了中原经济文化和人民安宁的前人。另一方面,唐“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和主要力量虽然也是北方少数民族,但是他们是唐王朝管辖下的地方军阀,这次动乱主要还是一场下对上的叛乱。而且,不久之后安史叛军就被击溃了,因此杜甫对民族之间的矛盾就没有陆游那么深切的感受。 

    诸葛亮是封建时代士人的典范,他的功业和品德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封建时代的文人很容易到他那里去吸取精神动力,尤其是世乱身困的文人情思郁结,更容易在他身上找寄托,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杜甫和陆游正是诗歌发展高峰时代的两个典型代表,但由于他们有着种种不尽相同的遭遇和胸怀,他们的诸葛亮诗也就各有面目。

民族的脊梁 灵魂的诗篇

过传忠

穿越时空 回到和戎南宋

    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

初涉官场 同感幽幽之梦

    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

珠联璧合 钗头凤铸永恒

    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

诗思泉涌 亲历军旅生活

    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

洞察冷暧 穿行田园山水

    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

再起再落 临川一梦成空

“报国无门,爱民有罪”。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

    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

 

邓文贵

[《蜀相》《书愤》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2.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3.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4.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5.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6.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7.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

8.汉语拼音教学案设计

9.木兰诗的学案

10.导学案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