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 鲁发福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特点;
2、 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3、 艺术借鉴: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4、人文素养:
○1、鉴赏崔莺莺形象之美,如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等;
○2、理解形象的意义,如反封建的精神等。
5、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教学重点
1、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 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 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
元代口语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特点;
2、 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播放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配以歌曲《送别》(幻灯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实甫与《西厢记》,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特点;
2、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3、艺术借鉴: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4、人文素养:
○1、鉴赏崔莺莺形象之美,如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等;
○2、理解形象的意义,如反封建的精神等。
4、 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目标是1、2。
三、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西厢记》
1、梗概
唐代诗人元稹写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2、评价(见幻灯片)
3、《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双玉读曲”的片断。(幻灯片)
四、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文注中的重点字词,略。)
2、诵读检查--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了解情节结构,理解矛盾冲突。
1、识情节--情节结构是怎样的?
部分 起 止 段 意 线索
四幅画 详 说
一 开头--“索与
我惶惶的寄” 送别前:
送别途中 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表现莺莺
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以
愁
别
为
线
索
二 “做到见夫人科”
至“专听春雷第
一声” 送别中:
长亭饯别
写长亭饯别的场面,刻画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三 【四边静】至
“小生又生此念” 临别时:
临别叮嘱 写临别叮嘱的场面,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四 【二煞】至结尾 别离后:
惜别目送 写分手后的场面,表现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析情节--矛盾冲突有何特点?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艺术借鉴: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程序
一、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端正好】
1、你能在表情诵读后诠释词意吗?
2、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
3、联系化用诗词意境加深对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的理解 。
--明确:
1、她仰视“碧云天”,寥廓苍茫,顿生孤独;俯看“黄花地”,满地菊堆,凭添惆怅;“西风紧”,木叶纷飞,倍感凄凉;“北雁南飞”,声声催回。可张生就要北上,此刻长亭,明日天涯,叫人情何以堪!怀着对爱人深情的眷恋和对婚姻未来不可把握的恐惧,在昨天那个不眠之夜,她泪水不断模糊了眼睛,流了又拭,拭了又流。此时此刻,眼前的满川“红于二月花”的枫叶,不正是自己悲痛的血泪所染?
2、
意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雁南飞、霜林醉。
艺术效果:
○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3、化用诗句: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课文化用诗句,情同景生,景同情显,恰切地在“长亭”这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演绎了一曲“秋”的悲歌。
(二)、【一煞】
1、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怎样理解“夕阳古道无人语”一句?
3、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唐诗宋词中
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4、与开头的【端正好】相比,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
1、意象: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效果:“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2、“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3、古诗名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夕阳: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暮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4、早晨来时,虽惆怅泪眼,难舍难分,但还有短暂的相聚。而此时,人已远去,时已黄昏,氛围更加萧瑟凄冷,更加愁肠百结。
(三)、课文中还有许多情景交融的句子,找出一二例来,作简单的评析。
1、【滚绣球】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希望时间停止甚至时光倒流,变“合欢未已,离愁相继”为鸳鸯相偕,百年好合。
2、【脱布衫】中“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收尾】中“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二、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一)、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1、【叨叨令】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1、“儿”化: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
○2、叠词: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西西惶惶
○3、排比:“见安排着……有甚么……准备着……从今后……久已后……”
○4、反复: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2、课文中还有很多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找出一些来加以体会。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使人想起李清照的诗句: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夸张,极言离愁之多。使人想到如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渔《虞美人》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 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 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 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二)、化用古代诗词,语言清丽华美。
1、【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2、课文中还有很多化用古代诗词的句子,找出一些来加以体会。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端正好】中 “碧云天,黄花地”。
--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朝天子】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
--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
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三)、多用民间口语,语言生动活泼。
1、【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2、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3、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的。
4、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三、总结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景渲染别离的氛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长亭送别的开始,开始在“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深秋时节,在离别的时刻遇到了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物,在任何一个送别人的眼里都会有凄凉、萧索的感觉的。如此的背景图案,别离的人镶嵌在这巨幅的画面上,开始了各奔东西的征程,一个“染”字是“景”还是“情”的动作?任由我们去想!景是别离的景,情是别离的情,情景的结合达到了巧妙的相融。
○2、由景引出人物的神态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拟人手法写出了“寒烟衰草”的情态,“寒烟衰草”在黄叶纷飞的西风中“萋迷”!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只见张生“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寒烟衰草”的情态与张生的神态是何其的相似!在瑟瑟秋风中,草衰败了,在清冷的西风中,爱人要别离了,人有情,物有意。景物铺垫引神态,真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了!
○3、由景突现人物的内心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别离是一种痛苦的相思开始。一个“隔”字,写尽了不愿分别的心境,疏疏落落的林子在淡烟中隐约出现,但却时常被“遮蔽”!“遮蔽”的是一种相思的情感抑或是别离的孤寂?在夕阳古道上的人,都默默不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嘶”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别离人的内心狂奔的急流,离别是彼此最不想出现的一幕啊!
○4、由景营造别后的场面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了离别后的自然场景:四周的山,四周的水,四周的林……此时的它们却处在“一鞭残照里”孤单地怀想。孤单成了这时的唯一的名词!
○5、由景组建文本的情节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一般都离不开景物的描写,景物的描写在这段戏曲里不仅有上述的作用,还有组建文本情节的功能。《长亭送别》的情节大致分送别前、送别中、送别后等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作者穿插的景物描写,很好的服务了整个文本的情节结构。以上“一、二、三、四等中的景物就是组建的材料,分别是:送别前、送别中、临别时、别离后的景物设置。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2、化用古代诗词,语言清丽华美。
○3、多用民间口语,语言生动活泼。
比较关汉卿和王实甫戏剧之不同:
关汉卿戏剧属阳刚之美,而王实甫戏剧属阴柔之美。借用清代姚鼐的话来说,关剧“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王剧则“如初升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寥廓。”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人文素养:
○1、鉴赏崔莺莺形象之美,如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等;
○2、理解形象的意义,如反封建的精神等。
2、熟读并背诵重点曲词:如开头三曲、结尾两曲等。
教学程序
一、鉴赏人物形象
(一)、赏析【朝天子】
1、哪一句彰显了文章主题? 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2、这一曲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
1、主旨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句话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性格特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叛逆精神。
2、艺术手法: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比喻、夸张、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眼前茶饭怕不待吃,恨塞满愁肠胃。”--夸张,极言离恨。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二)、赏析【二煞】
1、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2、“怕”什么?为什么“怕”?
--明确:
1、 怕。
2、 怕应取不中,母亲弃置张生;怕应取不中,张徨“金榜无名誓不归”;而又怕考中,
怕张生金榜题名后“停妻再娶”。
在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里妇女处于悲惨屈辱的地位,她们身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莺莺
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和抗争,而并不仅限于儿女情长。从这个角度来看,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与其说是一种倔强的性格,不如说是一种叛逆的精神。
(三)、课文中写莺莺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地方有哪些,一并找出来。
【幺篇】: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四)、归纳人物形象
1、崔莺莺
这一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不是爱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与老夫人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停妻再娶妻”,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是有现实基础的。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著。莺莺的离愁别恨,是她对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和抗争,而不只限于“儿女情长”。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2、其他人物
张生,出身低微,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见到崔莺莺时,仅“白衣一秀士”。但他为人诚挚,追求自由的爱情,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献计解围等情节都表现出对崔莺莺的一往情深。同时,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自寻短见。重情重义,决不是普通的风浪才子。
红娘,剧中的重要人物。虽是婢女身份,但见义勇为、敢做敢担、机智爽朗、泼辣善良。她时而嘲弄作假软弱的崔、张二人,时而为他们的爱情挺身而出,是崔、张爱情的促成者和保护神。
老夫人,老辣,世故,满脑子封建思想。始终不忘自己相国家的高贵门第,因此对女儿的自由爱情难以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赖婚。她那“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隐藏着一副势利小人的面目,以及虚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
二、理解形象的意义
(一)、主旨: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二)、《西厢记》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性:
《西厢记》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课堂练习
当堂背诵开头三曲、结尾两曲。
四、拓展
课后“练习”四
鲁发福
[《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3.《长亭送别》课件
4.长亭送别教案
6.《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
10.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