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且解释词语。
缥( )缈( ):
定然:
陈列:
2、《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诗歌《天上的街市》,并注意节奏和重音。
课堂学习:
一、 情境导入:(略)
二、自主合作学习:
1、 出示学习目标。
2、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 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阵列的/-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4、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c.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d.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点拨讲解: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类似联想,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对比联想,有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联想等等。所谓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创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四、练习测评:
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第一节的“闪”字和“点”字用得好,绝不能互换,也不宜换别的字,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
2、定然”一词在诗中出现了四次,还有一次是用了“定”,加起来是五次。“天上的街市”当然是子虚乌有的,用“也许”不是更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答:
3、“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眼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
答:
4、作者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 )
A、描绘一幅迷人的夜景,抒发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加一层神秘色彩
C、吸引读者把视线从地上转移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对比
5、对《天上的街市》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感情
B、通过对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C、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夭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D、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缈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2、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资料: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19年至1920年,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21年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槃》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
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我们飞向西方,
低头我问地,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我们飞向东方,
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我们飞向南方,
啊啊!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 我们飞向北方,
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宇宙呀,宇宙,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
第二课时静夜
一、 情境导入: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a. 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2、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a.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b.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c.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
d.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三、点拨讲解:
板书: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胧、恬静的美
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一个凄美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四、练习测评:
1、读诗歌,回答问题。
a.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b.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c.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
d.“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e.为什么写“对月流珠”呢?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呢?
2、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2、想像练习。
在青岛崂山海滨,有一处风光秀丽的旅游景点--石老人。这里因为湛蓝的大海中有一块状如老人的大石头而得此名。请你发挥想像。写一个有关石老人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乡的某一处历史遗迹,或根据自己掌握的民间故事进行拓展写作。
资料: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piāo miǎo 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jiāo 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shū 稀疏的星星。定然:必定这样。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2、郭沫若 郭开贞 诗人 学者 《女神》《星空》
课堂学习:
二、
4、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C.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D.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四、
1、“闪”的后面实“明星”,“点”的后面实街灯。星“闪”灯“点”实常理,反过来不合理,换别的字也不妥。
2、既是想象,就无需去考证,也不必担心所谓失真,而且用“定然”(定)更能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对读者说。作者好像在与读者一同欣赏天上的街市,如果用“我看”,就写不出这种交流。与“不信”相呼应。
4、C5、B
第二课时
二、1、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2、a、月光--松林--白云--孤星
b、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c、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d、承上启下 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四、
1、a、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
b、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诗人再由“海”产生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C、这个神话传说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象出鲛人,自然就会联想到她的神奇本领。
2、a、牵牛花开放了,好像叭叭叭吹着的喇叭,正在向你诉说心事呢!
牵牛花开放了,好像一只只快活的吹着理想之歌的小喇叭。
b、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我就像一棵小树,总要单独迎接风雨的挑战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就像一只笨手笨脚的小熊,什么也做不好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好像一只落单的孤雁徘徊在苇塘边上。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好像一只失去了舵手的小船
于风伟
[郭沫若诗两首(鲁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5.鲁迅祝福教案设计
10.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