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
鲁 迅
教案提供者:张含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和把握“序言”这种文体。
2.理解和掌握“寂寞、川资、格致、不名一钱、慰藉、侥幸、悬揣”等词语。
能力目标
1.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在反复阅读中了解鲁迅先生自身经历与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
捕捉《〈呐喊〉自序》的“道”,即贯穿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研读教学法。“研读”指研究性阅读。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
2.提问、讨论和点拨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研究性阅读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赏析:这首诗写于1903年。鲁迅先生在矿路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于1902年东渡日本,日本留学期间,他积极参加反清爱国运动,并毅然剪掉象征清朝统治的辫子,并在断发照片上留下了这首明志诗,“风雨如磐暗故园,我以我血荐轩辕”,从诗中可看到二十一岁的他便有以身许国的志向。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精神贯穿鲁迅先生的一生,无论是苦闷彷徨时,还是战斗呐喊时。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一文。
2、中国现代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在初中阶段我们已学过不少篇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说作品有哪些?(学生回答:《故乡》《社戏》《孔乙己》)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学生回答:《呐喊》)回答得非常正确。《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先生为自己的这个集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呐喊〉自序》一文。
板书:《呐喊》自序
二、了解“序”这种文体
请同学们看“单元提示”。单元提示中讲得很清楚,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序”这种文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叫自序,一种叫代序。自序是作者在自己著作正文前写的文章,一般说明自己书写的宗旨和经过;代序是代为别人的著作写序言。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可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序言内容广泛,形式自由,感情色彩较浓厚。
三、作者简介: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鲁迅著作二十卷,博大精深。1918年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1912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为新文学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对中国作家和世界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世界不朽的名著。1923年编成了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小说奠定了基础。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民族的新文化宝库,而且也是对世界文学的巨大贡献。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就的作家之一。
四、.背景介绍
写作《呐喊》的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的激情,积极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运动,创作了杂文、诗歌、小说等许多辉煌的新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话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其震撼人心的光辉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并使作者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1922年12月3日,《呐喊》结集成书前,作者写了这篇《自序》。它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鲁迅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五、梳理课文思路
1、学生标出段落序号。
2、迅速根据每段的关键句,筛选信息,概括大意。
3、师生共同探讨,划分文章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 (1)总括呐喊由不能忘却的“梦”引起的。
第二部分:(2─22)具体分述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23─24)写作呐喊的缘由,表明为革命而作文的态度。
六、设疑探讨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1、鲁迅在哪些地方生活过?
学生思考后,明确: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北京。
2、鲁迅经历过怎样的生活?
明确:侍亲疾、求新知、攻医学、搞文艺、抄古碑、应索稿。
3、鲁迅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明确:看透世态,想走异路;选择学医,救民报国;领悟要著,弃医从文;悲哀寂寞,深刻反省;苦闷沉默,思索追寻;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七、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和作者写作这些小说的缘由,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着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八、作业
1、完成《与名师对话》“夯实基础”部分练习。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复述课文要点。
2、设疑探究鲁迅的思想变化。
3、课文艺术表现方法鉴赏示例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述课文
二、设疑探究鲁迅的思想变化
1、鲁迅学医救国的梦为何会破灭呢?他从中认识到什么?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明确:看幻灯片的经历打碎了他的梦。他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当然要推文艺”。
2、那么他从文救国的梦想实现了吗?
明确:没有。《新生》的流产让他感受到很“寂寞”。
3、如何驱除“寂寞”?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施展“麻醉法”:一是“沉入国民中”,不再谈用文艺“改变他们的精神”;二是“钞古碑”,和古人共处。这下子“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但这“也似乎”三个字却泄露了天机:“麻醉法”不仅没有驱除鲁迅的寂寞,反而使他的“生命暗暗的消去了”。
4、“寂寞”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并非真的无聊,也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是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前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他的苦闷孕育着后来的《呐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沉寂,而不是幻想破灭后的绝望。此时的鲁迅开始以一种更实际、更冷静、更清醒、更深刻的态度来观察社会人生、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
5、在动荡的岁月,寂寞的人远不止鲁迅一个,有着拳拳爱国之心的人们都很寂寞,从文中可看出有金心异他们。如何理解鲁迅与金心异的对话?
明确:鲁迅当时的思想是,感到当时的中国是一间绝无窗户、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面的人都在“昏睡”“死灭”,如果能有人呐喊几声,唤醒几个人来,就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6、他的这一思想在《呐喊》这部小说集中是怎样体现的?(回忆曾学过的《孔乙己》、《故乡》,以及补充资料《药》,按小说三要素进行分析)
明确:人物,主要是“许多熟睡的人们”,众多的“麻木者”,如孔乙己、闰土、华老栓、茶客、看客、阿 Q 之类,“较为清醒的”只有几个人,如夏瑜、狂人,且寂寞而悲哀;情节,几乎都是悲剧,都是“昏睡、死灭”;环境,都是“铁屋子”,咸亨酒店的炎凉,茶馆的冷漠、未庄的死寂愚昧、狂人屋子“三十年不见月光”的黑暗,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7、鲁迅“呐喊”什么?他为什么“呐喊”?他在怎样的环境中“呐喊”?
明确:唤醒民众。国民愚昧麻木。列强侵凌国民不觉醒的残酷环境中呐喊。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课文艺术表现方法鉴赏示例指导
(一)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反映思想发展过程
作者抓住《呐喊》缘由这条线索,叙述了作者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过程,这条线索即是: 好梦──寂寞──呐喊(叙事线索) 。以“梦”的产生、破灭为线索,这样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夹叙夹议
本文是按作者经历的几个阶段进行叙述,所以以记叙为主,但作为序言,要说明小说创作的动机、意图,自然离不开议论。本文议论主要有三种形式:
1.在叙事的关键地方作画龙点睛的议论
写父亲的病,说“在侮蔑里接了钱”;写上南京求学“仿佛是走异路,逃异地”;学洋务是“将灵魂卖给洋鬼子”。这些叙事已透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作者在记叙之中又特意在两段叙事的联结处,加入几句承上启下的议论: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真面目”寥寥数语,使叙述中所含意思更加显豁。
2.记录作者的思想变化的感受的议论
它往往交织在叙事中,但由于它更多的是作者历史上思想认识的结论,所以应该说主要是议论。如: 记叙看时事画片刺激后写的一段话,把弃医从文的原因和启蒙主义文学观揭示得很透辟,论述了医治身体的病和医治精神的病的关系。又如毁坏铁屋子争论后的一段话,更是鲜明的议论,结论是: 希望是不能抹杀的。
3.总结性的议论
结尾处对《呐喊》和文学革命的关系论说。这段议论旗帜鲜明,阐述精辟,落在文章的结尾处,是全文叙事的理论归结。议论的末句,又与文章第一句自然呼应。
(三)比喻贴切,寓意深远
关于铁屋子的争论:
铁屋子: 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示众的材料看客: 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
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 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狐独。
听将令: 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 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
四、课堂小结
我们用两个课时阅读了《〈呐喊〉自序》一文。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领会了他写作《呐喊》的缘由。与此同时,我们也领略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掌握了自序的基本写法。同学们,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走进鲁迅,读懂鲁迅,学习鲁迅。
五、作业
完成《与名师对话》“拓展”部分练习。
教学反思;
张含光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呐喊自序读后感
7.太史公自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