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600 河南省永城市胜利中学 朱自明
一、当前中学生作文现状的分析
写作文对中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难事、苦事,在我们学校通过调查发现有80%的学生认为作文难写,怕写作文,甚至有些学生一听说叫写作文就感到头疼。无怪乎有些学生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是“面对题目眼发直,手托下巴想半天,一课时间过大半,只写作文一两言”。即使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勉强完成作业,写出的作文,语言还相当幼稚,内容比较单一,缺少素材积累,东拼西凑,甚至“言之无物,言之无序”,小学依靠背作文选而生硬模仿的做法对他们的影响还很大,这就严重制约着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雷同作文)。许多中学生,尤其是刚进入初中校门的初一学生,所写的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内容雷同。同一个作文题目,全班学生大多数写的内容类似,写法相近,就像和尚念经--千人共唱一个调,这样的作文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读起来令人生厌。就拿一个比较老一点的题目<我的老师>来说,好多学生是从小学写到初中,一直都是“深夜看到老师还在备课,批改作业”,“老师带病上课”这样的事例 ,好像老师除了这些再不会做别的事,其他事都不能表现老师的精神品质一样。并且这样的事例多来自于作文选,有些学生只是改头换面,张冠李戴,拿来就用。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小学毕业考试的卷子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笔者多年参加阅卷,每年都会遇到这种让人哭笑不得又令人忧虑的情况。
(二) 无米之炊(缺少素材,选材范围较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多数中学生在写作文时缺少的就是“下锅之米”。作文强调的是“有所为而作”、“我手写我心”,但是许多学生平时不会留心观察,不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有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与他们擦肩而过,再加上他们阅读面比较窄,生活圈子小,头脑中没有作文素材的积累、沉淀,“无为”而“无米”,怎么能做到“厚积薄发”?因此写作文时,他们就说没有材料,脑袋空空。要么三言两语,草草了事;要么东挪西凑,应付当差,以至于出现在考场上有些学生的作文交了白卷这种现象。
(三)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文章缺少真情实感,主题缺少积极向上的意义,这也是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许多学生的作文一写就是多愁善感的事,格调比较低,缺少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通篇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与他们的年龄很不相符。并且作文中流露出来的“愁”与“情”,不是来自他们的内心、他们的灵魂深处,读起来给人的明显感觉就是装腔作势,故作姿态(话有点重,事实如此),“东施效颦”式的无病呻吟,给人的只能是适得其反的不舒服感,怎么能打动人呢?作文是人心灵的自然流露,没有真实的体验,生硬编造出来的多愁善感,只能是这类作文走上不归之路。
(四) 万年松枝,十年芭蕉(粗枝大叶)。很多学生写作文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被动而写,并不是灵感的突现,主动成文,因此写出的作文,不去字斟句酌,精心修改,而是粗枝大叶,做不到详略得当,巧妙构思,缺少细节描写。写人,粗笔勾勒,大众面孔;叙事,概括述说,记流水账;写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抒情,不痛不痒,空喊口号;议论,蜻蜓点水,缺少深刻。这样的作文,任何时候也不会成功,也不会打动人,且这种不认真的态度会严重阻碍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这样的情况,他们不是写不出来,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对内容的取舍不会安排。只要一写作文,相关的不相关的材料都往上用,眉毛胡子一把抓,作文写得很长,少则五、六页,多则十几页,好像作文写得越长越好。这就像一个不会做菜的厨子,什么菜都往锅里放,搞了一锅索然无味的大杂烩。谁也不喜欢读这类作文。这样的作文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学生费力又费时,但对提高写作只能是“事倍功半”。
(六) 情到用时方恨少(缺少感情)。古人写文章,强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缺少感情的作文,就失去了其生命力。现在许多中学生的作文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不知道在作文中如何用情,实质上是他们在写作文时自己并没有动情。要想打动别人,必先打动自己。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并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而是浮在作文之上,主观上认为该抒情了,就无病呻吟两句,显得苍白无力,而到需要抒发感情的时候,却找不到感情的影子。有些学生虽然写出了一些感人的东西,也只是触及皮毛,不能深入,这正应了“情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
当然,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笔者只是总结了几个主要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对症下药,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二、 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出成功的作文,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的共同愿望,但这绝非易事。写好作文,并无捷径可走。有一位作家在谈写作经验时概括了这样几句话:想清楚了,说出来;说清楚了,写下来;写下来了,读出来;读给自己听,读给别人听;读不顺口的,改;听不明白的,改。这是很实用的,我们可以以此来训练学生。除此以外,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还应在提倡创新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写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笔者在作文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过程中,总结出了一点经验,认为应着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命题上的创新)。
对于作文命题,要求推陈出新。一个好的作文题目,等于作文写成功了一半,俗话说:题好文半成。标题是文章的题眼,一个新颖、别致的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写的是蜜蜂,却是以蜜蜂的劳动成果为题,让人马上联想到蜜的香甜,联想到给人们带来香甜的劳动者,给读者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老师在给学生命题时,就要在创新上花费心思。如我们常写的老题目《我的老师》、《我的爸爸或妈妈》等,不妨命作《那一盏指路的明灯》、《让我一生也不能割舍的人》等,同是写一样的内容,后两个题目就比较新颖,且学生一看就知道从哪些方面去选材,知道如何把握材料取舍,因为题目已经点明了中心,这样我们也就避免了从小学到中学都写同一个题目的情况。再如,《难忘的一天》我们可命作《那一天,永刻我心》,《我的初中生活》可命作《初中生活三部曲》或《初中生活让我--》等。这样就像老树开新花,命出的作文题学生也乐于写。对于学生来说,在遇到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时,就要细读所给材料,把握主旨,以创新为出发点,命出新颖别致而又恰到好处的题目,这就为写成功一篇作文打下了基础。
(二)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内容上的创新)。
好的作文,内容应像春天的百花园,万紫千红,而不是一枝独放;应丰富多彩,而不是色彩单一。我们指导学生在选择作文内容时,应呈现多样性,这样可以避免雷同现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在作文时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阅历来选材。在选材上,我们可以采取以少胜多,以新取胜,沙里淘金的方法,在剪材上或有意设置空白,或剪头去尾只留中间,或强干弱枝,这就使我们的作文在内容的选择上,避免了呆板。如《难忘的一件事》这一题目,学生在选择内容时,应是一人一个样,写出其难忘之处,并且要指导学生抓别人都不太熟悉的又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来写,这就达到了内容上创新的要求,真正使学生作文内容“万紫千红”。
(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式上的创新)
作文没有固定的形式,多种形式的作文行文,更利于表现学生的个性创造,这些可以体现在布局谋篇上,段落层次的安排上,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文章体裁的选择上等。在文章开头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或开门见山,或创设悬疑,或直抒胸臆,或按部就班。在行文过程中,或层层推进,或明暗对比,或巧妙过渡,或恰当照应。在结尾时,要么呼应开头,要么点明主旨,要么引人联想,要么意外结局。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拘一格,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避免了学生不会开头,一段到底的现象。
(四)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立意上的创新)。
所谓立意上的创新,就是一篇作文的主题要有新意,不落俗套。不是简单平庸地重复别人的思想和看法,人云亦云,而是大胆提出一些别人没有讲过的见解,谈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在立意上的创新,最突出的一点要求就是要学生在作文时要“别出心裁”。如《我的老师》这一题目,一般的立意是写老师如何关心教育学生,如果我们指导学生写老师不仅关心教育学生,还关心教育社会上的人,关心帮助家长,这样的立意就比较新颖,且更为深刻。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或一则写作材料,在立意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方法,或“异想天开”,或深入开掘,或改旧为新,或反面落笔,或借题发挥,或褒贬互换等。这样就可以写人所未写,写出新意。但在作文立意创新上,有一点是必须要遵循的:不论如何创新,都要以不违背准确的原则为指导,达到以新求胜的目的,切忌不能刻意求新而“过了头”。
(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上的创新)。
同一个作文题目或同一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题,去构思。别人已经写过的角度可以不写,尽量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入手角度。如郑振铎的小说《猫》,由第三只猫的遭遇我们可以从“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努力改变自身”的角度入手写读后感;可以从“一个人在对待问题,处理事情时,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主观武断作出结论”的角度入手写读后感;还可以从“我们人类要善待小动物”的角度入手写读后感等。对于一篇作文,选择一个比较新的、好的角度入手,可以在构思上吸引读者,达到作文成功的目的。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要要求学生思维多项推进,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古今中外,全方位扫描,从而找到一个最佳视角,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来。
(六)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上的创新)。
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要题目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别出心裁,立意新巧,构思独特,还要语言不落俗套,精炼而恰到好处。需细写时,洋洋洒洒,泼墨如水;需略写时,字斟句酌,惜墨如金。这就要求学生写好作文后要在语言上认真修改。古人写文章非常注意炼字,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袁枚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曹雪芹的“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等,都是在文章语言上创新的典范。要求学生在语言上进行创新,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写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风格,而不是照搬别人的语言,说套话、俗话。当然在文章中适当引用名人名言、古典诗句,为己所用,也是语言创新的一种形式。但是要真正做到语言上的创新,很不容易,首先要让学生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文章不厌千回改”,克服懒散的思想。其次是要让学生养成习惯,持之以恒,这样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作文语言变新、变亮。
以上几种创新模式只是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尝试,不妥之处愿与大家商榷。
朱自明
[对作文现状的分析及创新模式的探索(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教师创新教学论文
10.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