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的:

1、 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喜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 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文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 背诵全文,掌握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重点:

1、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2、 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 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把握。

                         第一节

一、 导入: 

        杜甫被誉为“诗圣”,司马迁被誉为“史圣”,有一位名士被人们誉为“书圣”,他是谁呢?他的巅峰之作又是什么?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  

被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今天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 解题:

1、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年轻时有美誉,为人真率,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目为“国举”(全国推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曾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少师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年长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人评书法“字势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王羲之也长于诗文,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论者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但这些成就均被其书法之名所掩。

 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3、“序”有关知识:

名称:

即“序言”简称“序”“叙”“引”,也叫“前言”。

位置: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题跋” “跋尾” “书后”“后

记”。

    作用: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

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分类:

从创作人角度可分为“自序”“他序”。

从内容角度可分为“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4、本文文体特点: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

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三、整体感知:

 1、生字词:

癸guǐ丑     会kuài稽jī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    管弦xián       游目骋chěng怀  形骸hái  

感慨系xì之   若合一契qì     嗟jiē悼dào    彭殇shāng 

2、听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语速和情感,并指出、纠正朗读带的误音。

3、诵读技法指导:

第一、二段:

“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为叙述,中速读;下文集会的描写,以清新明快语调读,特别重读“乐”字,体现快乐心情。

第三段:

本段以议论为主,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低沉语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 

第四段: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句的节奏要读准,要读出批判的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要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气读出。

四、一、二段词句的讲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五、分析一、二段:

1、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一二段都写出哪些可“乐”之 

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优美之乐。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之乐。

人贤、美景、乐事、良辰、赏心五美并具,其乐融融,其乐也无穷!

 2、所以“信可乐也”在一、二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信可乐也”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

 3、作者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心中之“乐”的?

        王国维曾曰:“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堂背诵。

        第一段记叙了先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第二段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暮春之初”交代的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的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好的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

        启下:正因为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好天气,才有下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效果。

6、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

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

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

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

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第二节

一、讲解三、四段重要词句: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及其所之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分析三、四段:

1、人们常说“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第一、二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痛”。

2、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哪两种态度?

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即把倾吐自己的胸怀抱负,与友人在室内交谈;其二是“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即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放纵、无拘无束地生活。

 3、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作者认为,无外乎有两种,又是哪两种?

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即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间很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另一种“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即等到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就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

4、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为“痛”的?即是怎样转到生死问题的议论?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另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接着作者用了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5、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

而“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

了。 

6、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明确作者究竟“痛”的是什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的生命本体都有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本体都有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和世事无常之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外在的世界流转不定,往事不再之痛。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盛宴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

7、在第四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并说说这是怎样的人生观?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不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

 8、作者这一人生观是针对什么人生观提出的?为什么这种人生观在当时盛行?

“一死生”“齐彭殇”。

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当时的这种政治气氛,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他么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9、在第四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悲”

 

10、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说明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悟相同。

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可谓千古一悲!

 11、最后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

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12、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第一、二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二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三、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四、练习:

1、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名作动,围绕、环绕,)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死生亦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作使动,使……游,使……骋) 

固知一死生(数量词意动,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 

以之兴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

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它的旁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        古义:“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一世          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宾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宾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宾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王斌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3.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6.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

8.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

9.高一英语必修1课件ppt

10.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