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1]但目前的语文教学却出现了弱化课外阅读的现象,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语言表达材料贫乏。笔者旨在实践中通过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培养习惯、教给方法、开展活动、推荐书籍等举措,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弱化课外阅读的现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 指导 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课外阅读往往为学校、教师、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忽视。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两大硬伤:对语文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写作材料贫乏、语言表达苦涩。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张志公先生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产生这种结果正是弱化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为此,笔者认为,要治愈语文的这一致命伤,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笔者在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时,坚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化的读书选择为前提,不强行把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爱好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但又不流于泛泛地指导。在实践中重点从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等方面,抓好学生课外阅读实践,力争改变课外阅读被弱化的现象,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2]爱因斯坦也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3]这精辟的论述无不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为此,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时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认识它,这样一来学习效果就提高了。
俗话说得好:“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激发其对课外阅读的渴望。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学习,还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活跃思维,陶冶性情,发展智力。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各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他们未来生活中受益无穷的文化积淀。其次,要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读书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另外,在阅读的层次上应遵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的原则,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惧情绪。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后,再逐渐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等。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形成负面引导,会让学生养成功利性阅读。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的良好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突然宣布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并要求学生想想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又评点他人的摘抄,取到动口、动手,又动脑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呢?笔者认为著名学者胡适的论述对于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借鉴作用。他说,读书要有效果就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口到就是要句句念出,好的作品要背出。他说:“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念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
心到:心到就是要弄清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而是要靠工具书及思想方法的帮助来思考。
手到:读书“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 “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了,――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我们可以说,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做到胡适先生所说的“四到”,那么课外阅读的效果就显而易见的了。效果有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就有了,越有兴趣和信心,那么阅读的效果也就越好。如此一来便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控制和调节学生主体的注意力和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第一,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4]然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关键在于课内学习所得的方法的正确的迁移。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各种阅读方法诸如精读、泛读、速读、浏览等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以运用。另外将课内阅读的内容向课外阅读进行延伸。一方面会使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阅读学习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第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读书笔记。心记不如笔记,阅读时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读过的名言妙语和自己的感悟摘抄在笔记本上,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印象,也有利于反思回顾。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点滴之思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顿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外阅读笔记还可以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材料与借鉴。
第三,采用反思、探究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在实践中,让学生在认真阅读作品,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实现对文本的思考、探究。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提高了阅读行为的层次,扩大了课外阅读的范围,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五、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思想和智慧,共同阅读,阅读彼此,永远充满了惊喜,永远不会疲倦。[5]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学生进行共同阅读并且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也阅读了对方。这样的阅读学习真正称得上是“最本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6]了,因为它具备了“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共享” [7]的核心和根本。共同阅读并彼此阅读,不但使阅读者与被阅读者获得了一种激励,而且还能产生更多的竞争性的努力,“这种效应就入领跑人的激励可以加快运动员跑步的速度” [8]。这样的小组阅读弥补了“单枪匹马”的局限性,发挥了小组作战的整体优势,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六、给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籍
初中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识别能力较差,他们喜欢追求新奇,崇尚时髦,其选择书刊的主要依据是是否有兴趣,是不是流行的等,他们的阅读往往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趋时性。课外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就会陷入误区,被社会上的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东西迷住眼睛,从而会背离“好读书,读好书”的课外阅读的宗旨。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来读,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还应向他们推荐一些品位、格调俱高、文质兼美的时代作品,如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让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在课外阅读的促进下均进一步得到提高。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据调查,约有60%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20%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可供选择阅读书籍的数量少,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客观原因。通常,中学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集体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以使学生有博览群书的条件。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我们虽然提倡自主、自觉的课外阅读,但也不是自由阅读,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课外阅读应该是有的放矢的阅读,体现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的。为了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笔者认为,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来提高阅读效果。
1、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如果能详细地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那效果就更显著了。笔者认为,一学期召开二三次,每次发言人数应不少于五人。
2、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隔两三周就举行一次全班或全年级读书笔记展览,请同学们认真观摩,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并且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较差的同学结对子,共同提高。
3、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种活动,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其谓“一石三鸟”。
当然,语文课外阅读,还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舞台。课外阅读要从生活吸取营养、广辟蹊径,开拓天地。“哪里有生活,那里就有语文” 。提倡他们多多的进行课外阅读活动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我们说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而课外阅读也不会是孤立的存在,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时候,也要把阅读和写作等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个全面的发展。这些丰富多彩、意义非凡的课外阅读活动若能坚持下去,相信必定会有丰硕的收获的。
八、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9],这又是提高语文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吃透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精讲多读,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尽量少留书面家庭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可以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3、将每周安排一节或两节活动课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或读书竞赛活动。以此通过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和保障学生比较充裕的阅读时间来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4、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网络教室,提高书籍的流通性和使用率。另外还倡导班级组建“图书角”,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5、针对不少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误解,充分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以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学校与家庭”一体、学生与老师一体、学生与家长一体的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构筑良好的平台。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加强语文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读的书多了,就会掌握、发展、运用书面语言,就会积累丰富的语汇,就会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习作时便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习作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的源泉就会源源不断。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当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时,就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在不断地阅读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还是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这样的话,语文的两大硬伤也就痊愈了。
江晖
[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语文版小学课件
5.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10.语文版少年闰土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