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在散文百花园中独放异彩,其魅力令读者久久不能释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继承了古代文学作品讲究音乐美的传统,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优美的乐曲,诵读起来都如行云流水一般,或一咏三叹,或回环往复,或一泻千里,每一个字、词、语句,都是跳宕的充满灵性的音符。朱自清先生是语言大师,他善于运用色彩的搭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的修辞艺术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出神入化。下面从音乐美、色彩美、修辞美三个方面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
一、音乐美
(一)整齐的美
(1)对偶的运用
如:“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荷塘月色》
作者描写天上的满月,由于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而不能“朗照”的夜景时,就用了对偶句式“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如果仅把淡云遮月描写成“小睡”,而不用“酣眠”与之相对,其艺术效果就不会这样强烈。
(2)排比的运用
排比句式可以使语句整齐,但不一定具有整齐的美,因为整齐的美还要求不雷同、不呆板。朱自清散文的排比句式就做到了这一点。如: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荷塘月色》
作者十分巧妙地把四个排比分成两部分,一方面适应了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雷同。第三句中没用“我”字,使句子精炼而不杂沓,匀称而不呆板。
(二)抑扬的美
利用语音的平仄和句式错落有致的变化,构成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节奏上波涛起伏的音乐美感,这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1.协调平仄
是指在诗歌或上下整齐的句子中讲究平仄相间、对应。这样的平仄相间、对应,能使语音起伏有致,产生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如: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匆匆》
(2)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
《匆匆》
例(1)中的“燕子”是仄平声,“杨柳”是平仄声,“桃花”是平平声。例(2)中的“去”是仄声,“来”是平声,“去来”是平仄声。以上的例子中,作者基本上做到句内平仄相间,上下句基本上平仄对应,显得起伏有致,和谐悦耳。
2.长短句的运用
一长一短或两长一短的句子搭配形式,也可以构成抑扬的美。如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淡的黑边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绿》
这段的句子是一短一长,一短两长,一短一长,两短一长。这种节奏起伏很具美感。
二、色彩美
(一)朱自清运用色彩的基调是淡雅的,很少用浓墨重彩。
如: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泛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朱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但淡淡的冷色,不能朗照的云, 《荷塘月色》整个景物描写就是以淡雅的月色为背景的,突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冷,静寂。
2.“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着灯,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是夜幕初垂,灯光刚明,光、烟霭、水波互相映衬的景象。等到灯火明亮时,碧阴阴的秦淮河又变成沉沉的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尔闪烁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二)在色彩的描写上,运用对比的手法。
朱自清对散文的色彩描写表现在写景状物之时,常常能运用独到的眼光捕捉独特的瞬间。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进行色彩描写,给人以新奇之美感。
在《背影》一文中,作者自然巧妙地用冷暖色相比。如:
①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②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父亲的黑帽,黑大马褂,深青色的棉袍,颜色都是深而冷的,隐隐地露出了当时的悲伤,惨淡之情。接着,作者在全文中安排了一个唯一的亮色“朱红”。在对比中,红红的桔子异常突出,恰似父亲那颗赤红的爱心。在家遭不幸,祸不单行,父子离别之际,这红色的反衬,增加了凄凉的色彩,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令人潸然泪下。
三、修辞美
辞格的使用
1.比喻的大量使用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
一组新奇的比喻,把荷花描绘得圆润有光泽,显得那么娇美、洁白。一个平凡而荒凉的荷花塘,到了朱自清的笔下就被描画成一个令人目眩神摇的境界,显得那么秀丽迷人。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
作者在写荷叶时,把“高出水面田田的叶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之“态”、之“色”,也赋予荷叶以情,似乎荷叶就要翩翩起舞了。
2.通感和联想的连用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从表面上看,这些比喻都没有合常理。“清香”怎么会像“歌声”呢?月光下的“荷塘”像一“梦”,也令人惊讶。 把“光与影”比喻成“名曲”,更使人觉新奇。但读者如果仔细揣度一番,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生妙笔的神奇之处。以第一句为例:“清香”是断断续续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也是隐隐约约的,这两者都有幽雅迷离、疏忽飘渺的韵致,作者抓住的正是两者的神似之处。因此,这些通感手法的运用,在“无理”之中蕴涵着者匠心独运的精妙。作者是运用通感和比喻的手法造成感觉的转化,创造出鲜明的形象美。但感觉的移动是联想所起的作用,正是联想把沁人心脾的荷香同悠扬飘渺的歌声联系起来;把光影朦胧的月色与小提琴的美妙琴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享受。
杨洋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相关文章:
1.正义朱自清散文
3.散文《春》朱自清
4.朱自清的散文说梦
5.朱自清的著名散文集
8.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9.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10.朱自清散文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