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能力目标: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反思与修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实施时间 年 月 日
一、解题
1.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 ,别号 ,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 ”。
2.解题
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3.写作背景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豁( )然 俨( )然 衣( )着 阡陌( )鬓( ) 要( ) 邑( )诣( ) 骥( ) 语( )
2.读课文,读清句读。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并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三、整体感知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四、讨论课文的结构
1.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根据以上的总结,将课文分为三部分:(板书)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实施时间 年 月 日
【新课探究】
一、分析第一段。
1.学生齐诵1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2.解释词语:
缘: 行: 忽:夹岸: 落英:缤纷: 异: 复:穷: 之:
3.找学生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明确:
4.问题探究
(1) 怎样设计情节,使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
(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
二、阅读分析课文第二段,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
导入:同学们,读到此使我们感受到:有水,有花,有草;有动态,有静态;有视觉上的色彩缤纷,有嗅觉上的芳香扑鼻,进而使他们理解为什么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并为下一步理解桃花源之美做铺垫。那么源内景色到底如何呢?
1.学生齐读第二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2.重点词语:
仿佛: 若: 舍船:才: 旷: 俨然:属:之属: 悉:
3.找学生概括第二节内容
5.问题探究
(1)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总结:
(2)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
(3)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
明确:
(4)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第三课时
实施时间 年 月 日
【新课探究】
一、分析阅读第三段:
1.学生齐诵3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2.明确词语:
要求:学生归纳重点字词
3.找学生概括这一节的内容:
明确:
4.问题探究
(1)根据上面的内容,概括一下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学生讨论: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讨论:
(3)听后渔人的讲述,桃花源中的人叹惋表明了什么?
讨论:
(4)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将自己的情况告诉外人?
明确:
(5)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
(6)朗读第二、第三段,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让我们随同渔人一起进入桃花源看一看,听一听吧,请大家自由读2.3两段,然后告诉我们你喜欢桃花源这个地方吗?喜欢什么?从哪些语句看出?读完后请同学畅所欲言。
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喜欢,因为……”或“我不喜欢,因为……”
讨论明确:
二、分析阅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诵4节,对照注释口译课文。
2.明确词语(要求学生自主归纳)
3.找学生概括这一节的内容:
明确:
5.问题探究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明确:
(2)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
(3)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 “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
明确:
(4)渔人回去后,在路上作了记号,还报告了太守,太守还派人和他一起去寻找桃林,你怎样看待渔人的这种行为?
讨论:
(5)寻找的结果如何?那么桃花源到底存在吗?
(6)有人说桃花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桃花源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你怎样评价?
第四课时
实施时间 年 月 日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学生自主归纳)
二、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 缘: 夹岸: 杂:属:悉:欣然: 咸:叹惋:
三、词类活用(学生自主归纳)
四、一词多义
舍 寻 志 向 复 为
五、古今异义
1.交通 2.妻子3.绝境 4.无论 5.鲜美 6.如此7.不足
8.鲜美 9.间隔 10.俨然 11.缘 12.延 13.问讯
六、 成语(要求学生自主归纳)
八、名句积累
1.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是:
描写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句子:
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
2.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
3.“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种世外桃源的意境可以用陆游的诗句 来评点。
4.《桃花源记》结尾写到刘子骥打算寻访桃花源的结果的句子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两个成语:
5.用借代手法描写桃源内老人和小孩神情态度的句子:
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奇异景色的句子:
《桃花源记》中表明桃源中人不知朝代更替的句子:
九、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
3.“乃不只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明确:“
4.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明确:
5.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