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新课程下的课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搞好教学,不但要用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驾驭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因为经常会有与课前设计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教师如何化解,化意外为精彩?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一生都要孜孜追求的教学技巧。
案例
这是上个学期的一节语文公开课,是我为学校新老师上的一节示范课--七年级人教版鲁迅的《风筝》。我对它念念不忘,是因为它让我感觉到教师的创造性的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重要性。
《风筝》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我的教案设计地很合理,能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再加上,看到现场的学生们情绪都很高涨,所以,我心里的担忧就淡化了。
首先,由歌曲《三月三》导入新课,很自然。
接下来,是有关风筝的图文欣赏。教室里满是惊喜的目光。应该是,是很有效果的激趣手段。
然后,是预习检查,学生对词句课文内容的把握也很到位。
于是到了鲁迅及作品的环节时,我信心满怀地问:“《风筝》的作者是鲁迅,你们了解鲁迅吗?”
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个周姓学生却不协调地大喊起来:“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因为鲁迅他是我大哥。”
这下,其他的同学都大声笑了起来,课堂的教学秩序顿时乱了。
这绝对是件出乎预料的事情。我不由得皱起了眉--这是一个课堂上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常常会脱口而出地乱喊,并把这当作乐事。今天,十几个语文老师来听课,也许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他又这样做了。我刚想朝他发火,可转念一想,我更应该马上把孩子们从哗笑中引导回来。应该怎么做呢?大声地呵斥这个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这样能够马上恢复课堂平静,但是孩子们这节课,心里一定在想着那句好笑的话,也没有心思再听课了,再说这样对他也是一个打击,这应该是最差的方式。
忽然间,我脑子闪过一个念头:这是回忆兄弟之间的往事的散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何不利用学生这一个意外的切入点,用“答辩记者会”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能?这样不更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吗?对,马上行动!我用双手做了一个往下按的姿势(安静),然后对孩子们说:“我知道,周##你知道鲁迅和你是本家--同姓周,为什么你敢说他是你大哥呢?”
“因为我以前就就叫周树立”。他站起来,灼灼其词。
教室里笑声再次鼎沸。我幸亏自己刚才没有鲁莽开骂。
“那好,你暂且就是文中的小弟吧,那么,请你介绍一下你兄长的情况。”很准确的简介。教室里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然后,我选出一位愿意做文中“我”的人选。其余学生分组分任务阅读(第一组:1-2段 第二组:3-4段 第三组:5-8段第 第四组:9-12段),然后提出问题--以答记者的方式进行提问台上的“我”和“小兄弟”和主持人(教师)。
下面学生兴趣盎然在合作探究时,我也在台上小声指导“我”和“小兄弟”。这一环节用了十分钟。
“答辩会”开始了。气氛活跃异常。学生的问题很灵活也很切入课文的疑难点。
其中第一组问“我”:“你为什么看到风筝惊异和悲哀?”
第二组问“我”:“为什么在第3、4段里那么详细写小兄弟?”
第三组问“我”:“为什么说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第四组问“小兄弟”:“ “你当真忘了有过这样的事吗?”
等等这些问题都很有代表性。
最后,教师总结。
这节示范课,得到教师们很好的评价。因为它即体现了上课模式新颖,课堂容量增大,学生参与度大增,又展现了教师的应对课堂意外事件的能力和肚量。
思考
那么,教师如何巧借意外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探索精神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
反思一:直面意外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意外”是必然现象。但语文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自身的因素,有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还有教学环境等客观条件。
教师的心理情绪、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面和视野的宽窄、备课的充分与否,这些因素都会引发“意外事件”。而学生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思维活跃,对问题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还可能存在着很强的片面性,爱钻牛角尖。由于学生个人生活体验、欣赏角度的不同而产生的超出平常的质疑、见解等,这些都是我们事先难以预设的。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意外,正充分表现了学生质疑的大胆主动;反映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感受;也展示了教师面对意外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所做的鼓励和引导。所以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比如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很粗暴地一下子否定学生看似“离谱”的回答,没有敏锐地洞察,冷静地思考,就会失时机地没有充分利用,恰当地处理,挖掘其中的有效资源。反之,才能使课堂“尴尬”不再尴尬,“意外”不再意外,并成为教学知识新的增长点和活力所在,为学生的学习开拓一番新的天地。
反思二:适时导引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时常会遭遇的尴尬是:学生走不进作品的内层,只停留在表面,满足于对情节的了解;或思维模式固化,常常产生蜻蜓点水般的假阅读和鹦鹉学舌般的假鉴赏,达不到对文本作品的体验和自我的提升。所以,教师在对话过程中作为 “平等中的首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教师要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情思之间的桥梁,参与并导引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从而完成作品的意义建构。
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巧加点拨,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我们在重视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的自由时,使得课堂教学中的“错误”也随之而来。如果挖掘得好,利用得好,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也许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如上面的案例中,个别同学对愚公的评价有偏差。当观点错误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时,教师引导得当,那就可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发出耀眼的火花,产生心灵的震撼。
我认为教师在导引过程中应把握两方面:
一是时机的把握。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学生“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下开展对话最好。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学生在整体感知了课文后,有个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斯科特这位探险家在归途中冻死了,这是个悲剧,但他其实是个失败者,为什么作者单单写他而不写那个胜利者阿蒙森呢?为什么说他是“伟大的”?我感到这是提升学生思维的一个契机,就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然后展开讨论--斯科特是失败的英雄吗?(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信息)。这再次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潮,最后学生不仅认同了斯科特的伟大之处,而且对“悲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所以在学生疑惑处教师应适时导引。
二是对文本的把握。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文本传达的信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都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都有着其特定的指向性。这种特定的指向是这一文本独特的价值所在,所以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教师应从特殊的言语形式入手,通过对文本意象及意象之间的联系的把握去理解文本的意义,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理解与应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很好地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当然,教师在引导并尊重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时候,应把握一个度,必须先生指出的那样:“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之间的契合点,才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那种泛化甚至背离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幼稚化地诠释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不切实际地拔高、降低,必然违背语文教育之本?br>
例如:对《背影》一文主题和人物的把握,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深深的父爱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但如果有学生把目光盯着父亲“穿铁路、爬月台”这个细节上,钻牛角尖地认为他这是违反交通规则、不该这样做时,那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学生的认识已出现偏差,就从尊重文本的角度来讲,此时教师也应适时地引导和纠偏了。
反思三:恰当运用“即兴”艺术
在案例中,教师这种随机获取的话题则体现了教学机智,它属于“即兴”艺术,更多体现了一种生成性,它是教师捕捉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主张,如善于捕捉、引导得当,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达到教学高潮。
“即兴”教学突破了某一种传统的或固定的教学模式的限制,体现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灵活应变和处理能力,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勇于打破常规,善于“急转弯”,善于营造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气氛。
总结
一个多学期过去了,我还时时想起这堂课。我也常这样想:如果把师生的课堂学习当作一次快乐的泛舟,那这些小的“意外”就是我们泛舟途中偶尔的“漩涡。有了这些“漩涡”,我们的旅途更显得真实和快乐。作为掌舵人,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在经历“漩涡”后,打个弯,继续快乐航行,而不是强行改变航向或者慌乱中造成“翻船”。也许若干年过后,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回忆起当年的学习生活,他们最难忘的还是这些拥有“意外”的课堂。那时,也许他们还会在心底里泛起对这个掌舵人的一丝敬意。
所以,我常对自己说:“老师,你不仅是一个演员,更是一名导演 ,你的工作充满创造性--你要对得起其他演员和观众。”
公粮应
[巧化意外,品尝惊喜--教学《风筝》时给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相关文章:
2.风筝教学课件
10.有关写理想的风筝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