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梳理积累
通假字
⑴鼓瑟希,铿尔 (“希”同“稀”)
⑵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暮”)
⑶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同“欤”)
实词(一词多义)
1、居则曰……(闲居,平常)
2、千乘之国(一车四马拉)
3、摄乎大国之间 (夹)
4、加之以师旅(叠加,引申侵犯)
5、由也为之(治理)
6、且知方也(义)
7、夫子哂之 (微笑)
8、方六七十 (方圆)
9、以俟君子 (等待)
10、可使足民(使……富足)
11、愿为小相焉 (主持礼仪的人,司仪)
12、舍瑟而作 (放下)
13、异乎三子者之撰(述)
14、何伤乎? (妨碍)
15、赤也为之小(国家的小司仪)
16、吾与点也 (赞同)
17、曾皙后 (落在后面)
18、其言不让 (谦让)
19、唯求则非邦也与 (难道)
20、孰能为之大(做)
21、风乎舞雩(吹风)
实词(古今同义)
1、子路率尔而对曰 (轻率的样子)
2、比及三年 (等到)
3、夫子喟然叹曰(深深地感叹)
4、加之以师旅(军队)
5、因之以饥馑(饥荒)
虚词
1、因之以饥馑 (加)
2、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3、以吾一日长乎尔(因)
4、如或知尔(假如)
5、子路率尔对曰(……的样子)
6、如其礼乐(至于)
7、愿学焉(兼词,于之)
8、舍瑟而作(顺承关系)
9、何伤乎(呢)
10、浴乎沂(相当“于”,在)
11、咏而归(表修饰,地)
12、安见方六七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怎么)
固定结构
1、尔何如(何如:……怎么样)
特殊句式
⑴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省略句,(吾)可使(之)有勇)
⑵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不知吾)
⑶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以何)
⑷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状语后置,以师旅加之)
⑸异乎三子者之撰 (状语后置,于三子者之撰异)
⑹浴乎沂,风乎舞雩 (状语后置,沂乎浴,舞雩乎风)
⑺以吾一日长乎尔 (状语后置,以吾乎尔一日长)
⑻毋吾以也 (宾语前置。毋以吾)
⑼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可使(之)有勇)
十三、沂水春风
㈡ 温故知新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唯求则非邦也与 D.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D(“希”同“稀”;“莫”同“暮”;“与”同“欤”)
【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哂之 哂:讥笑 B.以俟君子 俟:等待
C.何伤乎? 伤:悲伤 D.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
答案:C(“伤”,妨碍)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 B.加之以师旅
C.夫子喟然叹曰 D.比及三年
答案:B(“师旅”,军队;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这个词)
【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咏而归 舍瑟而作
B.以吾一日长乎尔 因之以饥馑
C.何伤乎 浴乎沂
D.居则曰 唯求则非邦也与
答案:D(而:连词,表修饰 / 连词,表承接 以:介词,因为 / 介词,拿、用 乎: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吗 / 介词,在 则:副词,表强调,可根据上下文灵活翻译)
【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老者安之 B.由也退,故进之
C.敬事而信 D.见其二子焉
答案:C(“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其余为使动用法)
【 】6.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不吾知也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以吾一日长乎尔
答案:A(宾语前置句,其余为状语后置句)
【 】7.选出下列对课文解说判断不当的一项
A.本文以“言志”为线索,通过“孔子问志--学生言志--孔子评志”三部曲,记录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态度。
B.对于子路的“治千乘之国”之雄心壮志,孔子深表赞同,报之以赞赏的一笑,而对于冉有、公西华之志,孔子都没有反应,暗示了他不以为然的态度。
C.曾皙之志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游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D.从文中可看出,孔子是一个平易和蔼、思想开明、胸怀开阔、教育有方的师长,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而且彼此之间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民主。
E.孔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善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述志后,他能将他们的志上升到“礼治”的高度,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胸怀。
答案:B 对于子路的“治千乘之国”之雄心壮志,孔子赞同其行,而批评其言;对于冉有、公西华之志,孔子未马上给予评价,从后文看,孔子也肯定其行,而批评其言。
8.补充下面的名句。(3分)
⑴子曰:“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⑵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 , ?
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
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⑵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⑶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
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8.6)
⑴异乎三子者之撰。(1分)
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分)
⑴我的志向跟前面三位讲述的不同。
⑵暮春时节,换季的春服穿上了身,约上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⑴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分)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⑵有人这样解读“夫子哂之”:“ 孔子‘哂’子路之言,而未‘哂’子路之行”。你是否同意?说说你的理由。(3分)
⑴外有敌军进犯,内有饥荒发生。
⑵同意。孔子“哂”子路,一“哂”字,既有赞扬子路的成分,赞扬其爽快、直率,赞扬其“可使有勇”的治国才能;也有批评,批评其直率中现粗鲁,言语中不谦逊,“可使有勇”中缺乏礼度,孔子评其“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所以说孔子“哂”子路之言,而未“哂”子路之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根据四弟子的言行,概括各自的志向和性格特点。(4分)
子 路 志向:
性格:
冉 有 志向:
性格:
公西华 志向:
性格:
曾 皙 志向:
性格:
子 路 志向(以力治国:勘定祸乱,安邦定国。)
性格(爽快直率,谦逊不足,刚勇失礼。)
冉 求 志向(以智治国:富民足民,经世济民。)
性格(从容谦和,礼貌有余,刚勇不足)
公西华 志向(以礼治国:化民成俗,礼乐教化。)
性格(谦逊礼让,自谦过度,刚勇不足。)
曾 皙 志向(以乐治国:天人合一,与民同乐。)
性格(狂放不羁,敏捷进取,旷达为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为何唯独赞同曾皙的志向?(4分)
⑴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懒,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境契合。
⑵曾点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景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⑶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⑷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境界。
六、给下列加横线的文字断句。(用“|”标注)(5分)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看圣贤代作。未有孔子,便无《论语》之书;未有孟子,便无孟子之书;未有尧舜,便无《典》《谟》;未有商周,便无《风》《雅》《颂》。
此 道 更 前 后 圣 贤 其 说 始 备 自 尧 舜 以 下 若 不 生 个 孔 子 后 人 去 何 处 讨 分晓 孔 子 后 若 无 孟 子 也 未 有 分 晓 孟 子 后 数 千 载 乃 始 得 程 先 生 兄 弟 发 明 此 理 今 看 来 汉 唐 以 下 诸 儒 说 道 理 见 在 史 策 者 便 直 是 说 梦 只 有 个 韩 文 公 依 稀 说 得 略 似 耳。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季通云:天先生伏羲、尧、舜、文王,后不生孔子,亦不得;后又不生孟子,亦不得。二千年后又不生二程,亦不得。
--节选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
㈢我看孔子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本篇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孔子与他的弟子的关系,记录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书中从事各种活动、面貌神态性格各异的诸弟子烘托了孔子形象。孔子的思想和美德经常在同其弟子的关系中表现出来,而这些弟子的言行在显示其个性的同时又表现了孔子的理念,丰富了孔子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精神。众弟子或身处贫困、但坚守原则或理想;或好学,刻苦钻研,对经书发表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或相互讨论、切磋,加深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他们在一个尔虞我诈、相互残杀的社会中创造了一个和平宁静,充满温馨和友谊,追求美德、知识和真理,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化孤岛。
孔子的弟子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养成了各种卓越的品质和才能,(《先进》11.3)就是孔子对其主要弟子的长处所作的精要概括。他还对各人的特有的优点以明确具体的语言加以表扬。如(《先进》11.19)中孔子赞扬子贡的经商才能,说他的预测总是非常准确。孔子既热爱学生,又严格要求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的短处和缺点。在(《先进》11.4)中孔子对自己喜爱的弟子颜回作了批评,指出他对老师所说没有一句不心悦诚服,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质疑,认为颜回这样做对自己(孔子自指)没有什么好处。(《先进》11.18)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莽撞。
《先进篇》还有一些文字维妙维肖地描写诸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神情笑貌,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先进》11.13)描绘侍于孔子身边的弟子的神态:闵子骞和悦而温顺,子路显得刚强,冉有、子贡理直气壮而又从容不迫。《论语》所塑造的、儒学形成时期其主要的信奉者、阐发者和传播者群像与在宗教庙堂所见迥然不同,他们身上放射出来的不是神性、而是人性的光辉;他们不是令人敬畏、以至于恐怖的木石偶像,而是有血有肉、真实可信,而又令人敬佩的求道者形象。
孔子师生是一个追求精神价值、共同享受美好的精神生活乐趣的集体。他们不仅在一起切磋学问,而且还经常畅谈理想抱负,(《先进》11.26)就展现了这一情景。这一章是《论语》中少有的长文,文学性很强,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很值得仔细研读。
孔子让身边几个弟子各谈自己的志向:子路有志于让一个中等国家变得强大;冉求企图治理一个小国,使人民富裕;公西华只想在朝廷的祭祀或诸侯的盟会中发挥作用。与这三人不同,曾皙的理想是在暮春季节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中洗澡,上岸后一路上沐浴春风,唱着歌返回。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在评论四人的志向时,孔子这位想在治国安邦中有所作为的人竟然更欣赏曾皙的志向。这表明孔子提倡修身养性,要求人们全身心地为他人和国家效劳,这并不意味着让人们过清教徒式枯燥生活,相反他主张生活要有情趣。孔子虽然不反对人们求功名,而是在寻常的生活中营造一种洁净、和谐的环境和氛围,追求自然的情趣、人情的温馨,达到一种极高的精神的和审美的境界。
《先进篇》中还有一个观念值得注意,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对于中庸之道的经典表述为: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就是在(《先进》11.16)中提出的。中庸的原意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折衷调和,不是表示那种貌似公正,实际上是无原则的不偏不倚。因为这是同孔子重道义、重原则的一贯立场不相容的。他的中庸之道是要求在各个基本点之间保持平衡和协调,做事要恰如其分,把握适当的度,防止走极端。(《先进篇》11.22)记载孔子对不同的弟子“听到什么道理是否要立即行动”这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冉求平时退缩,孔子就鼓动他;子路好勇过人,孔子就约束他。这不仅表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的方法,而且道出了他的中庸之道的本义。
中庸之道在《论语》其他篇章中还有许多表达。(《子罕篇》9.8)“叩其两端”、(《尧曰篇》20.1)“允执其中’都是阐述这一观念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人生态度,表现于他的全部思想和言论之中,如对待传统文化,他主张“损”、“益”(即破旧与创新)兼用。在治国方略上他提出“宽猛相济”。他的教育方针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对于人格的培养和艺术创作,他规定要“文质彬彬”。他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学”与“思”的结合,他说:“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为政篇》2.15)总之,执二用中的中庸之道是孔子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和有效方法。
--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搜集整理。
㈣参考资料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1.1)
未若贫而乐(《学而》1.15)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3.3)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3.20)
子语鲁大师乐(《八佾》3.23)
乐其可知也(《八佾》3.23)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4.2)
回也不改其乐(《雍也》6.1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6.2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6.23)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7.14)
乐亦在其中矣(《述而》7.16)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述而》7.19)
成于乐(《泰伯》8.8)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子罕》9.15)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先进》11.1)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先进》11.26)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子路》13.3)
予无乐乎为君(《子路》13.15)
文之以礼乐(《宪问》14.12)
乐则‘韶'舞(《卫灵公》15.11)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氏》l6.2)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季氏》16.5)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16.5)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季氏》l6.5)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17.11)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阳货》17.18)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阳货》17.21)
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阳货》17.21)
齐人归女乐(《微子》18.4)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善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2.20)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八佾》3.25)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3.25)
愿无伐善,无施劳(《公冶长》5.26)
不善不能改(《述而》7.3)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7.22)
善人,吾不得见之矣(《述而》7.26)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7.28)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述而》7.32)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8.4)
守死善道(《泰伯》8.13)
循循然善诱人(《子罕》9.11)
子张问善人之道(《先进》11.20)
子欲善而民善矣(《颜渊》12.19)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子路》l3.11)
如其善而莫之违,不亦善乎(《子路》13.15)
南人有言日叠人而无恒,不可作巫医修,善夫(《子路》l3.22)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l3.24)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l3.2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l5.10)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15.33)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l6.4)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16.11)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阳货》17.7)
嘉善而矜不能(《子张》l9.3)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子张》l9.20)
善人是富(《尧曰》20.1)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耻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1.13)
民免而无耻(《为政》2.3)
有耻且格(《为政》2.3)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里仁》4.9)
耻躬之不逮也(《里仁》4.2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5.15)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5.25)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8.13)
衣敝组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罕》9.27)
行己有耻(《子路》13.20)
宪问耻(《宪问》14.1)
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14.1)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14.27)
《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孙(逊)
奢则不孙(《述而》7.36)
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7.36)
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14.3)
幼而不孙弟(《宪问》14.43)
孙以出之(《卫灵公》l5.18)
恶不孙以为勇者(《阳货》17.24)
近之则不孙(《阳货》17.25)
方荪
[《沂水春风》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