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六国论》第二课时学案

发布时间:2016-3-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六国论》第二课时学案

组题:王芳 日期:5月6日 审核:

学习目标:

1、研习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掌握段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导读:

作者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能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会永留青史,他的这种高瞻远瞩的眼光会惊醒世俗。可是不幸的是北宋的命运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历史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常常照出丑陋才能有挽救的希望。而不知回望历史,不懂吸取教训,只会重蹈覆辙。所以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导学、导思:

一、研习课文第三段

(一)、翻译课文第三段,解释加点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 提问:①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                 。”

  ②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                     。

                  军事策略相同,                         。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                   招致祸患。

                  赵因                     自毁长城。

  ③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三).齐读本段,背诵本段。

二、研习课文第四段

(一)、翻译课文第四段,解释加点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 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                                                           。

  以六国灭亡作结,自然引出一般性结论--历史教训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                                       。

  悲夫---                                                      。

  作用:                                                          。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                                                            

                                                                    。

  4.齐读、背诵。

三、研习课文第五段

(一)学习课文第五段,解释加点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二)问: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么说的?它跟上句“夫秦与六国皆诸侯”一句有什么联系?(“天下之大”指的是                                      ;“诸侯”指               。)“六国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么说的?(                ,               。)

问:这样来比较有什么意图?(                ,                           。)

问:为什么不这样写,“苟以我大宋之大……”?(                ,               。)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                                                                    

                                                                              。

导练:

背诵全文 

六国论学案答案:

1、结构:可分为____部分,第一部分为第____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____段,围绕中心论点,论证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三部分为____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 ”。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七、 学习第二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一、 学习课文第三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

(1) 齐国:与赢不助五国 反面

(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 正面

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

(3) 齐人勿附

燕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

赵将犹在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二、 学习课文第四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三、 学习课文第五段,解释划线的重点字词并翻译整个句子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四、 小结课文特点:

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2.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通“曝”,冒着)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如果)

3.词类活用

(1)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

(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用法,使……弱)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一月地)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礼相待)

4.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

(1)兵

(2)与

(3)为

(4)亡

(6)事

(7)犹

(8)终

(9)始

(10)向

(1)非:①不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②不对 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③无,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苟子劝学》)

(2)或:

①或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②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有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3)得:

①动词,得到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

②适宜,得当 此言得之 (《六国论》)

③找到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④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⑥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

(4)相:

①互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②偏指一方,相当于“你”“他”等 相见恨晚

③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 (《捕蛇者说》)

④亲自观看 伯乐相马

(5)势:

①势力 其势弱于秦 (《六国论》)

②形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6.特殊句式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为……所……”式)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也”式)

(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即“后秦再击赵”)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宾语“之”省略)

 

王芳

[高二语文第五单元《六国论》第二课时学案]相关文章:

1.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

2.桥的第二课时教案

3.搭石第二课时课件

4.必修2英语第二单元课件

5.八下英语第五单元课件

6.六国论名师教案

7.六国论的原文翻译

8.《六国论》苏洵教案

9.六国论优秀教案

10.小学第二单元《悄悄话》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