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

发布时间:2017-11-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阅读目标

1、识记理解课文的重要字词。

2、了解驳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文章通过多种驳论方法批驳对方的谬论,提出自己观点的论述过程。

 二、目标链接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驳论与立论一样,是一种议论和说理的方式。在进行驳论时,应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以理服人的原则。在一篇文章里,立论和驳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进行驳论,事先必须占有材料,对错误言论进行周密的分析,弄清它的症结所在,集中一点,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是驳论的要领。驳倒了错误的论点,正确的论点才能确立起来。

驳论的方法,最基本的仍然是摆事实、讲道理,立论的各种方法都可以在驳论中使用。

驳论的一般方法包括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 

  驳论点是就文章的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相关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 

  驳论据是对文章的支撑--论据进行反驳,既可以直接反驳,也可以通过归纳论据中的谬误的办法反驳。 

  驳论证是对文章的论证方式进行反驳,针对举例论证可以是找出例子与事实,情理不符的部分,针对排比论证,可以指出排比中不合理的部分,针对道理论证可以采用哲学知识指出其错误的方法进行反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范的驳论文,它以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调,有力地论证了“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中国的脊梁”。 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三、阅读过程

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 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整体感悟  卒章反刍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1)找出你们组把握不准读音的、容易写错的、容易理解错的字词,并设计成一道测试题,任抽一个组进行测试,然后由你们组给出矫正性评价。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                                                              

②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                                                          

③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这篇课文批驳了什么观点?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3.朗读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然后小组自由展示,其他小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最后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朗读才能的组(员)。

(1)评选的结果是                                                                                  

    (2)我对这次评选的看法是                                          

(二)小组合作  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  疑义相析  解疑互进  献疑待诂

1.细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也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答:                                                                 

                                                                        

(2)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新语文实践活动

李铭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朋友们认为很有必要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请你以朋友的身份,按下面的不同要求各写一句话,帮助李铭提高认识。(注意得体,不限字数)

①激励的语气:                                                                                              ②用规劝的语气:                                                              

③用批评的语气:                                                              

(三)交流展示  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  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四)紧扣目标  发展扩读(10分钟)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  方法迁移  扩读增量  发展能力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但阿元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叫。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来,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败让他永无翻身之地,因为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为成功之母。

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给我吃。

       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汉的开国皇帝。

       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让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五)矫正评价  能力测读(15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  组内小结  准确表述  待师验证

1.基础知识堂清检测

(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诓骗(kuāng) 渺茫(miǎo)      B.玄虚(xuán) 脂粉(zǐ)

C.宰相(zhǎi) 麻醉(zhuì)        D.省悟(xǐng) 脊梁(jí)

(2)对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B.国联就渺茫。(渺茫:离得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

C.有为民请命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D.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2.认真阅读《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按要求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采取了                  的论证方法。

(2)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哪些条件?

答: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设计:林涛  何云锋    终审: 陈良文

 

陈良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导学案(鄂教版九年级)]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2.鄂教版小学科学课件

3.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4.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5.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6.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7.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8.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

9.小学信息《曲线工具的使用》说课稿鄂教版

10.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沪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