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二)

发布时间:2016-7-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内容:

    对《登高》诗意的解析及对诗意境的赏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 粉笔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个老人是谁呀?是杜甫。  

二、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又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 《杜工部集》里。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背景简介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四、整体感知

1、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生齐读。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五、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品味鉴赏(提问  讨论   答问  点拨  解疑) 

      首  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 导: 

3、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 : 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 :“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 悲伤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ザ“新停”又是“刚刚放下”。ァ靶隆庇搿翱唷倍际歉贝剩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 

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 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六、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七、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 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总结: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 喜欢画画的可以把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周文学

[《登高》教案 (人教版高二)]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登高》教案设计

2.登高教案设计

3.登高优秀教案

4.高二人教版《长恨歌》教案

5.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6.高二语文《师说》教案

7.人教版高二下册《短文三篇》教案

8.人教版《观潮》教案

9.人教版《雪孩子》教案

10.人教版找次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