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一中 邓金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 使学生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开启地狱之门,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奥斯维辛作一次地狱之旅。
二、幻灯片展示一
游览过程:
毒气室和焚尸室--怒放的雏菊--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微笑的女孩--绞刑架
1、看到“雏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2、面对照片中注视着你的眼睛,面对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的?
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
三、关键句理解
1、“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文中几次出现,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强烈反差,奠定基调;
2)首尾呼应,寄托提醒。
2、为什么作者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设置悬念,引导读者;
2)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3)突出主题,回环照应。
3、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四、幻灯片展示二
直观感受参观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这篇新闻与一般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 客观 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现在请大家以评审委员会的身份给它写一则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六、拓展讨论:
幻灯片:在地狱之门的思想者(罗丹)
1、一个走在人类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会犯下滔天罪行?怎样看待人类文明与罪恶的关系?
2、莫泰利的诗
七、结语
希望我们能够终结罪恶,开启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门。
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最新课件》(沙市一中 邓金平)
邓金平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相关文章: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