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

发布时间:2016-4-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类: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诗人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设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划了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3、请简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

2、结合诗作简译相关语句,分点说明、概括(为什么)切忌以译代析。

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合答。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中刻画了怎样的儿童形象?

  【赏析】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划了幼稚顽皮,天真可爱、机警聪明的垂钓小儿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 蓬乱的头发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后两句诗侧重写神态。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遮住其身 。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表现他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

解题方略:人物形象鉴赏题,所选诗歌多为抒情诗,诗中人物多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掌握答题要领和格式。组织语言的格式一般为“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 要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创作的背景,从而推知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盛唐诗歌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3. 平时复习时要记住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朋友(恋友)分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怀才不遇,怀古咏史者的形象;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献身边塞或反对征伐的形象;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抨击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有环境?(2) 请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1)寒冷、寂静。(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有点凛然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二、景物形象的赏析: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设问方式: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分析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题步骤:1、简译相关的写景语句;2、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 3、写景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4、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从修辞和写法两方面分析); 5、景物的色彩:冷色调--清新、凄清、萧索、萧瑟、(衰败、荒芜)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调--明丽、浓艳、秾丽、艳丽;6、景物的动静: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繁华热闹; 幽静、寂静、恬静(田园)宁静、平静(水); 7、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高阔深远、生机勃勃、壮美、优美、恬淡的美、清新;8、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9、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光答“表达了作者哀愁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的“哀愁”,比如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我们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对上面的步骤进行有效选择,这由审题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古语说,过犹不及,答案不对应题目要求,会降低答题的效率。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6分)

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请简要赏析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一联。

答:这一联描绘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写远景雄浑阔大,

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及解题模式类说(转帖)

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也是难度最大的试题,但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我们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答题规范,才不易丢分。只有了解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题型,掌握其解题思路,才能培养答题的规范性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对古诗词鉴赏题的问答类型进行梳理归纳,作一点操作性的技术指导,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分析“诗眼”型

  1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 设问变式: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那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词)。(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宇(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l词)中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3 解答提示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诗眼”、“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4 答题模式:(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分析句意型

  1 设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 设问变式:(1)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3)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意思: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解释诗句的意思,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 答题模式(1)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2)分析诗句在描写或抒情方面的表达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3)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酒排遣。

  D 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①A。②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三、分析主旨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 设问变式:(1)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3)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 答题模式(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四、分析语言风格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设问变式:(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3 解答提示:语言风格型即评析诗词的语言风格或艺术风格。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前要了解有关语言风格的相关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炼传神、凝练沉郁、八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飘逸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冲淡清幽,李商隐的典丽精工,杜牧的俊爽洒脱,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婉约细腻等。答题时可以结合诗句相机行事。

  有时根据诗歌的类别也可以明确风格,如山水诗语言风格上多是清新幽美,田园诗则多表现为恬淡质朴,边塞诗一般语言悲凉慷慨,咏史诗则多半雄浑壮阔,讽喻诗钟情于沉郁激愤,宫廷诗十有八九缠绵婉转,等等。

  4 答题模式(1)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的斗争中。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3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五、分析意境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 设问变式:(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3)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 解答提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指寄托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景物(物象、意象、生活图景)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诗词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的有机结合。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 答题模式:(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

蒸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8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六、分析技巧型

  1 设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 设问变式,(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 解答提示“技巧”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墨梅》、《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乌,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技巧型题在题型设计上多考查分析技巧手法的类别和作用。

 4 答题模式(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案: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七、分析构思型

  1 设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 设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 解答提示,诗歌思有路,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 答题模式:(1)概述诗句的内容。(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3)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 答题示例(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乌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八、分析典故运用型

  1 设问方法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典故7有什么表达作用?

  2 设问变式:请谈谈这首诗(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3 解答提示:运用典故型即评析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它在题型设计上多以考查作用为主。考生在做此类题时须博闻强记,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诗人运用典故的用意目的等,才方便答题。

  4 答题模式:(1)点明典故出处。(2)简要说明典故的作用。(3)点明运用典故的表达效果。

  5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请谈谈本词运用典故的表达作用。

  答案:本诗最后一句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借武陵人的归隐生活,表达了作者超越世俗、高洁的情操,隐约带有欲归隐山林的意味。

  九、赏析续写型

  1 设问方法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

  2 解答提示: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3 答题模式:(1)概括诗句的内容。(2)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3)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

  4 答题示例(2006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白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 。

  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1)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此句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3)“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十、诗论评析型

  1 设问方法:某某(名人)在某某著作中评论这首诗(词)时说道,“……”。请结合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 设问变式:(1)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什么”,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这首诗歌中的某句,有的版本写做“什么”,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3 解答提示诗论评析就是结合诗论具体评析作品,一般是古代名家或近代名家就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或赞,或批,或分析指瑕等。它在题型设计上多采用古评今释方式(即就后人对某首古人评论的诗发表意见,表示看法)来命题。做题时先要初步了解诗论评析句本身的含义,这样才便于对症答题。当然,诗论涵义许多时候只须明白其基本大意,答题时不需在题中答出来。

  4 答题模式:(1)明确涵义。但)表明观点。(3)阐述理由。

  5 答题示例:(200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

王铠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该诗充分展现了一种傲岸气度。我赞同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评论该诗的观点。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上面就常见的十种古诗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点,尽量做到答题到位、规范、不丢分。我们复习备考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诗歌鉴赏题,先按题型分类,然后按要点作答。当然,答题有法,答无定法。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高考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答案“病例”诊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答案的拟制是制约考生得分的一个“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首先得明白“瓶颈”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因“病”施治。下面以2005年高考语文(四川卷)考生在考场上的答题实例来分析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第(1)小题从局部考查对诗歌句意的理解。

第(2)小题命题非常标准,答题角度(从“静”与“动”的角度)限制明确,要求具体(“赏析”)。

答这一个题的要求是在读懂的基础上,用清晰、准确地语言表述出来。其表述思路是:怎样写“静”--怎样写“动”--怎样体现“动静结合”。三个要点答到一个给2分,缺乏分析扣2分,存在其他问题酌情扣分。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考生在考场上所犯的毛病主要有:

一、未说行话

【例1】这首诗先从首联、颔联描写池塘水面的静,用它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檐楹来表现,而颈联、尾联则是通过一阵东风吹来,吹动杨柳舞动,水面泛起波纹来描写它的动,全诗形成了一种静中之美、动中之丽的图画。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但偏偏没有点出“动静结合”的术语。

【并发症】常识错误(绝句没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单独一个句子也不成“联”)。

【得分】4分。

【例2】水面的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正是微风拂动吹起的朵朵涟漪,明镜一般可照射出檐楹的影子,由下及上,由上到下地写到东风垂杨舞,风过池面,荷心声音起伏,更勾画出一幅静谧的池塘与大自然风声结合的画面,拟人、比喻使画面美丽动人。

【病症】该考生在表述第二、三个要点时,没有明确点出“动”和“动静结合”。

【并发症】无中生有(“鱼翔浅底”)

【得分】2分

【例3】一池塘水,平若明镜,倒映出岸边的檐楹,明净而恬淡。微风忽起,吹皱平静的水面,岸边垂杨随风起舞。池水、垂杨、荷心相映成趣。

【病症】该考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比较正确,语言表述较生动(如“平若明镜”、“明净而恬淡”、“相映成趣”),但没有点出“动”、“动静结合”。

【得分】3分。

【处方】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话”。“行话”就是专业术语,诗歌鉴赏也有一些专业术语。说“外行话”是解答诗歌鉴赏主观表述题的大忌。表现手法方面的术语主要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语言评价方面的主要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等;意境及思想感情方面的主要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和“雄壮激越”、“娇美秀丽”、“婉转缠绵”、“苍凉悲怆”、“凄凉冷清”、“明丽清新”、“平和恬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等等。

日常学习和应试复习中,要逐个理解这些术语的基本含义和典型例子,答题时要恰当运用相关术语。

二、堆砌术语

【例4】诗中是先静后动,第一句先写出雨后的池如镜面一样平静,后又说东风吹起杨舞,雨点落在荷叶上的景象。诗人主要使用的是借景抒情、借动抒情,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欢快的、平和恬淡的画面。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但在答第三个要点时堆砌了“借景抒情”、“借动抒情”、“平实质朴”、“欢快”、“平和恬淡”等五个术语,却偏偏没有写到“动静结合”。

【得分】5分

【处方】堆砌术语的考生已经具有“术语意识”或者“专业意识”,但是对相关的术语并不真正理解。考生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希图“广种薄收”。不过,堆砌术语者往往会捡到一些便宜,因为阅卷老师阅卷时是看点子给分,只要你答到要点就给分,一般不会倒扣分。

三、常识错误

【例5】诗第一句写池塘水平如镜,是从“静”写,第二句写东风吹起垂杨和荷花,是写“动”,整首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表现雨后池塘上的清新闲适。

【病症】该考生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即关于诗歌句数的划分。按照该考生的理解,这首诗一共只有两句。这种错误太明显。

【最后得分】5分。

【例6】全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雨后池上的清幽、平静。上阙从静的角度来直接描写池塘水面的平静,也写出作者的幽思之情,更为下文写作作铺垫。下阙以动衬静,从侧面写出雨后池上的幽静,也表现出作者悠闲自在的情趣。

【病症】该生错误地将诗歌的层次称呼为“上阕”、“下阕”(“阙”为错别字)。但 “总-分”结构的答题思路值得肯定。

【得分】5分。

【处方】文学常识、文体常识,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是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就能掌握的知识。如果因这个原因而被扣分,实在太不应该,所以平时要细心一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无中生有

【例7】雨后,到处空气清新,水面上的叶子更加苍翠,池塘里的水也更绿了,偶尔也能见几只小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当一阵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粼粼微波,一排接着一排涌向池边,回击在池中,形成回环往复的波浪。

【病症】该考生的答案中凭空冒出了“几只小鱼儿”,还有“回环往复的波浪”。虽然鉴赏应允许读者创造性地理解,但高考诗歌鉴赏更主要属于“还原性鉴赏”,即尽可能还原诗歌的原貌,“理解作者的理解”,这是由现实条件下的统一考试的特性所决定了的。

【得分】2分。

【例8】雨后池上,因能使明月照下檐楹,故而静。但“东风忽来”,吹动了池边的垂杨,就像月下仙子在跳舞,因此有“动”,二者联系起来就似池中荷心的配角,但荷花是数不尽的,茫茫一片,才显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较清晰,但对诗歌第二句意思的理解有误,将原诗句“淡磨明镜照檐楹”理解为“使明月照下檐楹”,即使是笔误,将“明月”写成“明镜”,理解也是错误的,原诗句的意思是平静的湖面像一面明镜可以映照出岸边的檐楹,而不是真正有一面明镜。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无中生有”。

【得分】5分。

【处方】[例7]和[例8]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无中生有”。[例7]含有创造性阅读的成分,[例8]属于理解偏差。因此,应该分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或明白统一考试的特性,或认真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五、问牛答马

【例9】这首诗以池塘的静和杨柳舞动之间的对比手法,更衬托池塘的静来表现诗的主旨和意境,表现诗人的心情,以物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病症】该考生没有细读题干中的要求,自顾自地从“对比”、“情与景”的角度作答。看来,该生对诗歌鉴赏术语是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这些术语并不真正理解,或者说是因为审题不细心导致出现了这种错误。

【得分】2分。

【例10】像镜子一样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叫人心情平复;而东风一起,倒垂的杨柳随风飘舞,使人心情愉快。作者都是以轻松的心情书写此诗的。

【病症】该考生将答题点聚焦于作者的心情--“心情平复”、“心情愉快”、“轻松的心情”,偏偏没有点到“动”与“静”。

【得分】2分。

【处方】对此病症,首先需要的是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平时马虎,考场就会出差错;答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命题人要求自己回答什么,从哪个角度去回答,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六、要点残缺

【例11】这首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烘托出恬静淡雅的氛围。全诗的主旋律是静,写“动”是烘托池塘的静,并且洋溢出一派生机勃勃的万物复苏的景象,动静结合,妙不可言!

【病症】该考生实际上只答了一个要点--“动静结合”,而缺“怎样写静”、“怎样写动”两个要点。

【得分】2分。

【例12】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写出了小雨时节的气氛,对东风吹垂杨,以拟人的平淡来描写,文中也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春色。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3分。

【例13】前两句写水平如镜,用比喻手法写出雨后池水的静;后两句写风起垂杨舞,以拟人手法写动。“荷心万点声”更表现出风吹过水面的点点风光,以青蛙的叫声衬托出池塘的静。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4分。

【例14】“静”:以“明镜”作喻写出池塘的平静;“动”:以“万点声”的形象动态写出池塘的动。作者以“动”和“静”来写出自己内心的心绪,突出文意,表达了作者心绪不定。静是闲静淡雅,动是豪迈壮阔,说明作者的远大抱负。

【病症】该考生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4分。

【处方】在高考命题中,主观表述题分值的分布并不是随意的,而往往是根据答案要点来给分的;高考阅卷时的通行规则是“靠点给分”,答到一个要点给一个要点的分。所以,在复习应考中要在动笔前想清楚答案应有几个要点,每个要点的内容是什么,可以自己先给自己的答案试着评一下分。从命题人、阅卷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答案要点是否齐全。

七、过度诠释

【例15】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诗人的内心向往,不愿再涉入官场。以“垂柳”写出动态,忽来的东风扰乱心绪,但还是不愿放弃其心中向往。

【病症】该考生脱离诗歌文本,毫无根据地得出诗人“不愿再涉入官场”又“不愿放弃其心中向往”的结论。

【得分】2分。

【例16】本诗中作者以水平如镜描绘了祖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又以东风舞杨柳、荷心万点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豪情壮志。

【病症】该考生竟然从水平如镜看到了“祖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从“东风舞杨柳、荷心万点声”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豪情壮志”。同时未用术语、缺“动静结合”要点

【得分】2分。

【例17】前一句从静态写出雨后水面平静,静得照出了檐楹,表现诗人的心情很静;后一句从动态写出风起垂杨舞,荷花在点头的声音,表现出诗人的烦燥不安。

【病症】该考生竟从“风起垂杨舞”、“荷心万点声”领悟到诗人的“烦燥不安”。

同时缺“动静结合”的要点。

【得分】3分。

【例18】作者先用比喻的手法将池塘水面比成一面明镜,接着又写到忽然一阵风吹过,垂下的杨柳开始舞动,水面的荷花又发出“万点声”,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这样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使诗歌更生动,表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也体现了作者早已心如止水,厌倦了战争,希望过上平静的生活。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要点齐全,但却毫无根据地得出作者“心如止水,厌倦了战争,希望过上平静的生活”的结论。

【得分】5分。

【处方】对文学文本(包括诗歌)的解读,可以是多元(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文学文本正是由于有了读者的积极参与,才产生了其思想的、精神的、审美的价值。但这种多元理解是有基本倾向的,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堂吉诃德,不会变成贾宝玉。如果你眼中的哈姆雷特变成了唐吉诃德、贾宝玉,那就是过度诠释。

过度诠释,又可称为“妄想狂式的诠释”。判断某种诠释是否“过度”的原则是:没有比此更加简单的解释、要与别的根据相吻合。

在诗歌鉴赏中,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须紧贴诗歌文本(包括诗前小序、诗后注释),无论什么样的理解,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有根据的,即必须能够说出哪些诗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支撑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是从该诗歌文本出发的最简洁经济的理解.

八、缺乏分析

【例19】“静”时明月倒映水中,如明镜一般清晰,“动”者,微风吹动,杨柳在池塘两岸迎风飘动。本诗通过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更显出雨后池塘的美丽。

【病症】该考生答题思路清晰、要点齐全,但对第一、二个要点缺乏分析。第一个要点中应该指出水平如镜能够映照出岸边的“檐楹”;第二个要点中还应该指出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

【得分】4分。

学生做阅读分析主观表述题,往往缺乏分析,或者不知道怎样分析。高考中,学生阅读分析主观表述题的答案,如果只有要点,没有具体分析,只能得一半的分。

【小窍门】将自己的理解和引用原文词语结合起来。

A.善于使用引号,把段落“砍”成句,把句“砍”成一个个词语。

B.引用关键词语组织答案。不要怕别人说“使用解剖刀”,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体阅读并不排斥分析,没有分析的整体阅读是囫囵吞枣。

【附】考场满分答案

【例20】本诗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生动地将雨后池塘形象逼真地展观在读者眼前。所谓“动”则主要是“雨”和东风忽起致使其飘舞的垂杨;“静”则是指平静的水面,能够映照出岸边的檐楹,一切都显得清新爽人,安静祥和。尔后的一股东风吹动池边的杨柳,将柳枝上的雨点刷落进镜面一般的水中,形成一点一点的小水浪,为平静的水面、静谧的环境平添了一分生机。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使该诗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精妙,清新怡人,让人神往,让人充满希望。 (6分)

【例21】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静,如明亮的镜子,映照着塘边的檐楹,忽然一阵东风吹过,垂柳翩翩起舞,塘内的荷花也发出轻轻的声响。此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一幅雨后池塘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语文 “五回顾”确保拿高分

  (一)记忆类知识点的回顾。语音、字形、词义、诗文默写这些以记忆为主的试题,是基本得分点。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回顾平常所积累的疑难点,二是填补尚未涉及的空白点,切忌面面俱到。

  (二)阅读题答题方法的回顾。一是文学作品(大现代文、诗歌鉴赏)的阅读。重点是回顾常见题型的思维角度及答题方法。如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其常见题型一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①线索,②顺序,③结构方式,④过渡、照应、铺垫、伏笔等结构特点。同时要复习常见术语。重点注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格方面的常见术语。二是文言文阅读。其一是要强化一个意识,即“文气贯通”意识。文言文中疑难点的突破,一般应根据上、下文文意来领悟、推断,切忌孤立分析。其二是要巩固两个方法,即实词词意推断法和文句翻译方法。三是科技文阅读。重点是要强化“回归原文、比较异同”的意识,明确“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常见表现形

(三)语言运用题答题方法的回顾。一是常见语言运用题答题方法和要领的回顾。二是课文中重要文学作品的清理,重点把握好表现手法、情节和主题。

(四)作文审题方法和素材的整理回顾。一是审题要做到抓住关键,准确立意,切忌跑题、偏题。二是基本写作素材要做到心中有数。论据类,要注意典型性与时代性的结合;记叙类,要注意从身边取材,表现真情实感,切忌纯粹编造。

(五)良好应试习惯和答题规范的回顾。审题时,要将重要词语做上记号,以准确全面地理解答题要求。答题前要迅速判定题型,并自觉运用该题型的思维方法思考作答。答题时要注意答题区域正确;分层作答的,要用序号明答题层次;每层内,要先摆明观点,再具体分析。要特别注意规范书写,既要强调书写正确,不写错别字,也要注重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美观。

四字结构概诗情

思家之诗:离家日久,思乡情深,有家难回,归家无期,盼望团圆,孤独寂寞,烦闷无奈,。

送别之诗:离愁之浓,相思之继,关心之切,友情之深,孤独寂寞,感慨深沉。

贬谪之诗:昔景优美,今景凄凉,沧桑悲痛,离京情伤,来日无望,一步三顾,人生无常。

闲赋之诗:景幽气和,闲适平淡,内心愤闷,壮志难酬,报国无望,I 不同流合污。

欲隐之诗:风景优美,风习朴厚,尘世庸俗,内心惆怅,归隐心切,官场黑暗。

已隐之诗:风景优美,风习朴厚,从容赏景,乐于民谈,乐于劳动,远离红尘,平和情趣。

思人之诗:离别日久,渴望团圆,时间特定,独立某地,久望无人,孤独寂寞,思苦景凄,望眼欲穿。

遭遇之诗:人生无常,人生易(已)逝,韶华将逝,怀才不遇,壮志难(未)酬,寄情山水,情苦心怨,旷达豪放,沉郁悲怆。

爱国之诗:收复中原,知音难觅,难赋心情,渴望战场,韶华已逝,人生已老,岁月磋跎,壮志难酬,矢志不渝。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

一、 鉴赏形象型。

提问方式:

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一形象?

答题步骤与要点:

1、 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2、 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3、 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二、 鉴赏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与要点:

1、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 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鉴赏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追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1、 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2、 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3、 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4、 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 鉴赏诗眼型。

提问方式:

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1、 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2、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3、 指出该字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五、 鉴赏语言风格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与要点:

1、 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2、 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 鉴赏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是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与要点:

1、 准确的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的内容

3、 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4、 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七、 理解诗句意义型

提问方式:

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某句包含了那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与要点:

1、 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义

2、 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八、 评价观点态度型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让认为,你的观点呢?

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你同意那种看法?

答题步骤与要点:

1、 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2、 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诗歌鉴赏答题简易格式

1、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相关文章:

1.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题型

2.关于景物形象的诗歌鉴赏教学教案

3.诗歌鉴赏形象的教案

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

5.高中鉴赏诗歌答题技巧

6.诗歌比较鉴赏答题技巧

7.鉴赏诗歌的答题技巧

8.诗歌鉴赏答题小技巧

9.诗歌鉴赏答题有哪些技巧?

10.高考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