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9-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导入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一起领略文与可画竹的高超技艺吧。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段 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术实践的体会。 

第1层 由竹说起,提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

    (第一层,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竹子的节和叶是与生俱来的,从只有一寸长的笋芽到数丈高的巨竹一直如此。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要善于抓住创作的灵感,而不可让它轻易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那种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的现象,“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并且表明了自己的主张,苏轼赞成“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做法。)

 第2层 写作者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第二层,写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的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乃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第3层 评价苏辙的看法,表明自己比弟弟更能领悟文与可的画论。

    (第三层,记弟苏辙所作《墨竹赋》里的话,苏辙说:表兄文与可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作者看来弟弟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这可以说是文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第二段 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一件事,写文与可并不想倚仗绘画传世,以博得声名。所以他很厌烦人们拿着丝绸前来求画,他把缣素扔到地上,还说要拿它做袜子。这在士大夫间被当作话柄,广为流传。这件事突出地体现了文与可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特点。)

 第2件文与可与苏轼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并回忆“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 

    (第二件事,记熙宁十年(1077)文与可离开了洋州,回到京师,而苏轼则自密州改任徐州知州。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在信尾附诗中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之句,于是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作者回忆说“筼筜谷偃竹图”就是那里赠给他的,并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在这里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件事,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 

第三段 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 。

    (作者在湖州晾晒书画,这时距文与可去世已将近半年。他见到“偃竹图”,不禁失声痛哭,回想起二人之间与画竹相关的许多往事,写成了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呢?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之故,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总结:这篇文章写法上纵横恣肆,却文理自然。作者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全文所涉及的内容都像是任意信笔写出的,实则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分三段,从阐述绘画主张,到追忆两人的真情交往,到最后说明写作的缘由,全文以画竹及二人情谊为中心点,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所以脉络清楚,真正达到了“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境界。

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 文言通假 

  1、 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 

  2、 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 古今异义 

  1、 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 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 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 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 

  5、 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 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 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做动词 

  (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2) 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 与可厌之:厌,厌恶 

  2、 名词作状语 

  (1) 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 意动用法 

  (1) 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 一词多义 

  A. 文言实词 

1、 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 语 

  今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 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B. 文言虚词 

  1、 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 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与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 之 

  竹之始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寸之萌耳:结构助词“的 ”

  生而有之也:代词,指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代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指代轮扁讲的道理 

  4、 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对,表对象 

  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 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词,代“文与可”  

  7、 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 表承接

  三、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 庖丁,解牛者也 

  (3)、 轮扁,斫轮者也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 

  (1) 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 吾将以(之)为袜 

  (3) 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三)倒装句 

  1. 定语后置 

  (1)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 状语后置 

  (1)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 足相蹑于其门 

  (四)固定句式 

  (1)、 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 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蔡锦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1.《画》的教案

2.线条想象画教案

3.想象画美术教案

4.小班画太阳教案

5.中班《画春天》教案

6.《秋天的画》教案

7.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画》教案

8.高二人教版《长恨歌》教案

9.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10.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