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鲁人版高中选修《唐诗宋词》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听颖师弹琴》,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听颖师弹琴》是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的是中晚唐诗歌,共六首诗。《听颖师弹琴》是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写的一首描写音乐的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同是“摹写声音至文”(清方扶南语)。
二、教学目标
诵读是感受诗歌魅力的锁钥。整齐的句式、平仄的声调、和谐的节奏,使得诗歌中融入了音乐的旋律。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格律与节奏之美,使诗歌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根据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诵读该诗,把握音乐的节奏及感情变化。 2、学习作者描绘音乐的方法。
3、背诵本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成功之处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来描写音乐,而音乐很难描摩,因此我把鉴赏音乐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四.课时安排: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1课时。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根据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理,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从《高山流水》的古琴声中感受古琴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讲述故事:相传在我国的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天竺来到我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众,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据说有一个生病的人,躺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顿然觉得病已经好了,坐了起来,不用再服药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听完之后,韩愈把他听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述说了当时听琴的感受。这首诗就是《听颖师弹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动画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听颖师弹琴》的氛围之中。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本大意,依据描写的具体内容把诗歌分为两部分。 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后八句:听琴的感受和反应。
(三)品味音乐,体会感情
1、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结合注释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第一部分描摩了哪些场面?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
场景有(1)儿女私语 (2)勇士赴敌
(3)云絮飞扬 (4)众鸟喧啾
(5)凤凰高飞 (6)凤凰失势落千丈
变化:细柔宛转------昂扬振奋-------激昂高亢-------舒缓悠扬--------和谐高扬--------由高滑低,戛然而止
以上场景表现了音乐由袅袅升起,轻柔细屑而骤然昂扬、激越。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展示了高远阔大的意境,蓦地、百鸟齐鸣、声音细碎,于这喧闹背景中,有高音昂起至极高又迅速向低音滑落,写出了音调的复杂变化,而这变化由于有场景作依托,而有了具象化的表现,我们似乎看到了勇士慨然赴敌的豪迈,看到了凤凰不甘与凡鸟为伍,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后,却还是跌落下来的不幸。
2、诗人听琴有什么样的举动?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
“起坐在一旁”“挥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诗人听音乐的过程中“起坐在一旁”即在一旁起坐不宁,这实际上是说音乐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诗人已进入到音乐的境界里去了。这表明了音乐的魅力。而诗人“滂滂”落泪而“止之”是因为颖师的乐曲引发了他“冰炭”置肠的感受。
附: “冰炭”置肠实际上也是通感。是说明诗人内心情感变化剧烈,一时火热,一时又冰凉,以至于潸然落泪了。
(补充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 (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韩愈此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自然易从音乐中感伤自身的不幸。而音乐中“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大起大落,正是诗人人生的写照,最能引起诗人的感伤。这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为相似。)
(四) 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自己试着总结描写音乐的方法。以《琵琶行》为例,学生讨论。
本诗运用了正面描摹声音与侧面烘托琴声优美相结合的手法。前十句是正面描写,运用通感的手法,把抽象的音乐表现得生动、形象,这可以说是“以形显声”;而诗中“昵昵”“轩昂”“喧啾”,又是以其他声音来摹写琴音,又是“借声拟声”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诗人听后叹为观止、全情投入、不能自禁,形象地表现了颖师技艺的高超,琴声的优美。
(六)深入理解,总结规律
联系以前学过的《听蜀僧浚弹琴》和《琵琶行》,总结描写音乐常常使用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看哪个小组找得全。
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正面描写有《听颖师弹琴》中的前十句、《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中四句、《琵琶行》 从“大弦嘈嘈”到“四弦一声如裂帛”。侧面描写有《听颖师弹琴》中的后八句、《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后四句、《李凭箜篌引》中除了一二句和五六句都是侧面,《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②联想想象。所有正面描写的部分都是诗人想象的。
③比喻。《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客心洗流水”,《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④夸张。《听颖师弹琴》中“失势一落千丈强”。
⑤用典。 《听蜀僧浚弹琴》“绿绮”、“挥手”、“流水”“霜钟”。
(七)当堂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听颖师弹琴
(以形显声)
正面描写: 音乐 → 通感 ← 场景
(虚) (借声拟声) (实)
侧面烘托:诗人的感受、反应 → 感伤身世
赵士慧
[听颖师弹琴 说课稿(鲁人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