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在中职学校,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赏识激励,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尊重和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活动为纽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论文关键词:参与度 学习兴趣 成就感 职业素养 情感教育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学中重点体现,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内心体验的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务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教育更是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必须重视的教育内容之一。中职学生都有情感方面的需要,师生情感融洽极大程度地影响教育管理活动的开展和成效.沟通师生情感是教师教学的基础。近年来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本化、民主化的班级管理,重视“情感投资”,以情感人,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积极、进取、和谐的班集体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情感教育。
一、重视教师人格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名德才兼备的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要增加吸引学生的教育魅力.首先要具有能引起学生积极模仿的品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中职生的生活阅历还比较浅,他们只是从一个校门进入了另一个校门,与社会接触不多,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学生的榜样,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摆脱种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提高自己的威信,扩大自己的教育影响,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以激起学生积极的“模仿心理”,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习惯。当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时,就会在学生中拥有较高的威信.中职生本身行为习惯就不好,这个时候一味地责怪已毫无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字的魅力熏陶感染学生。比如,搞一次“颂经典”能让学生从语言到灵魂受到一次洗涤!
二、“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关爱学生是教学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热爱和关心学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没有与人为善的精神.有没有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良好德行。因此,就教师来说,对学生的关爱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教师除了对工作充满热情外,还要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要善于从情感上打开突破口,并依据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个性特征、经济状况、学习素质等诸方面情况因人施教,因事施教,以己之心换学生之心,以己之情动学生之情,做到心心相印、情情相亲,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通,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课堂的温暖。这种爱也许就是平时不经意的一句问候,上课下课的一声问好,甚至也许是一个微笑。当学生从心理上、情感上接纳教师时,才会把教师看成良师益友,才会安心学习、积极进取,并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从而使教学设计顺利开展。学生会把教师的爱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真正学会爱学习、爱生活、爱他人,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中职生在文化成绩上可能不尽人意,但是他们同样期望老师的重视与公平对待,这个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下大工夫去搜集资料,尽量了解学生的性格,与学生交谈尽量“投其所好”。
三、“行行出状元”加强中职生的赏识激励
中职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中的被淘汰者,由于长期被忽视,平时多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地位上,自卑心较强。因此,引导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强烈的自信心,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这“抬起头来”指的就是自信心,而让学生充满自信“抬起头来”的最好方法就是肯定和赞扬。尽管不少中职生在学习成绩、心理素质和品行方面有或多或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中职生也属于发展中的人,可塑性还很强,况且,再不理想或再差的学生也有他的长处。因此,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赏识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淡化知识难度,落实教学大纲中要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语文能力要求。说实话,中职生在与文化课打交道的时候,对于语文可能还稍微熟悉一点,这就是体现我们语文学科基础性的时候了。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借助学生自身的优点激励其克服不足之处.对学生在学习或工作上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要及时热情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与被尊重的情感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激起每个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动机与热情,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从而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恰当的表扬与激励.有利于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学会赏识自己,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并把赏识激励转化成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准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矫正和战胜自身的一些缺点和错误,自勉自强,努力向上,并保持“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不断进取,向着更高、更远、更美四、尊重和理解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如,在学到《胡同文化》时,我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化”一词时,它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文化知识”,而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人们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因此胡同文化应该是由胡同和人的精神两个部分组成的。我举出了巫溪著名的“鹿子桥”,有学生马上就知道了它的来历,我顺势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盐文化,学生似乎得到激励,灵感一下子就来了,灵巫洞与“巫文化”也得到举证。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瞬间课堂上充满了学生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让学生重新获得原本属于他的由受教育而生的成就感是教育的至高追求!
四、“理解万岁”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参与度
不少中职生在自卑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自尊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先进学生需要尊重和理解,后进学生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尤其是个性特殊的学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学生更强烈,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尊重、关心和温暖。一方面,他们在学业、智能及思想品德方面不如一般学生,在班级常常受到同学的冷遇和歧视,在心理上长期处于受压抑的状态.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得不到满足,非常渴望老师的理解和同情。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在班上感到自己被重视,感到自己在班上的参与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的点滴进步.亦希望得到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使自尊得到满足。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是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沟通,即所说的“心心相通”。没有理解就会形成隔膜,班级中师生之间产生矛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因此,对于老师来说,尊重和理解学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常说“理解万岁”,但怎样才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呢?老师首先要转换角色放下架子,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出发,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理解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观念,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成为学生真正的知心朋友。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感到自己在课堂上是被重视的,使学生在被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别人,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师生心理相容,促进学生增强自尊、自爱、自强的情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现代社会是一个特别强调交流、沟通的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无疑应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在职业教育情境中,学生在文化学习能力上相对较弱一些,但片面强调学生知识学习显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此,着力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上的自觉追求。
五、团结合作,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它在学生心理发展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像一座熔炉,陶冶着每个学生的思想、作风、品德,激励着班内每个学生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班集体的氛围如何,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语文教学设计中,通过一些集体活动的开展.如讨论、演讲、朗诵、作文互评等.使每个学生都注意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集体联系起来。知道自己对集体所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单是个人的私事。而且是直接关系到班集体荣誉的大事,用这种班级精神来沟通学生的思想,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与整个班级联系起来,对班级产生依恋的情感,自觉地为创造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而努力奋斗。如此,班级自然会形成和谐、向上的班风。学习兴趣自然浓厚起来。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中职语文教师工作更富有挑战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理念。在思想意识和教育理念上不断自我提高与自我更新,不断探索与实践,使教学工作真正人性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健康的心理,能够全面适应现代化生活的人才。充分发挥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作用,利用好“情感”这把利刃,打开中职生另一扇通向未来成功的大门。
[参考文献]
1、《中职教师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张春蕊 编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 蔡明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139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292
5《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余文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72
陈敬
[感情,语文教学的利刃 教师随笔(语文版)]相关文章:
1.美术教师随笔
2.教师工作随笔
3.历史教师随笔
5.初中语文教学心得随笔
7.音乐教师随笔
8.教师数学随笔
10.人教版语文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