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木兰诗》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2、 按提示写出诗句:
(1)描写木兰不畏征途遥远,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诗句是: , 。
(2)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坚强性格的诗句是: , 。
(3)用互文手法写出战争的残酷和时间之长的句子是: , 。
(六)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心思想:全诗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诗的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复等手法,注意语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构成音乐美。
【练习巩固】
3、诗的前四句都统在“ ”中,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由山河到“ ”再到“ ”,视象也由整体到局部,由混沌到清晰。后四句由前面的景,写到 ,又描写自己的形,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4、诗的尾联总写 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一 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5、颈联既表现了诗人 ,也包含 的关心。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7、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9、对杜甫《春望》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10.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11.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1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以情感人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子才能买到一封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为见愁得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14、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藏,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地颔联借对花鸟躲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躲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地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七)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心思想: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作品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间神秀之气的集中所在。泰山巍峨高大,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判若早晨和黄昏。层层云霭雾气升腾,使我心胸激荡,凝神远望,目送山中的飞鸟归林。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在眼中是多么渺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第一句:远望,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
第二句: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第三句: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第四句:俯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绝顶。
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俯望。
15、“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16、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17、“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
18、“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19、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到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20、“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泰山的 ,“阴阳割昏晓”中一个“ ”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
21、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写 望之景,颔联写 望之势,颈联写 望之景,尾联写 。
22、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23、选择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岱纵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前一句写出作者一见泰山时的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后一句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细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由远及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24、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向岳而望。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
B、首联写远望之景,颔联写近望之势。这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C、颈联写的是虚景。诗人抓住“云”、“鸟”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D、尾联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包含了生活的哲理,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问句开始,点出了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且一个反问句已表现出诗人一开始便被泰山的雄伟秀丽所折服。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的是诗人远中所见到的泰山形象,并注入了诗人的由衷赞美之情。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诗人粗略的观察,通过对云层和归鸟的描写,使得诗人对泰山的感情又加深了。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的是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包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难地登攀,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26.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27、对《望岳》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中心思想:这首叙事诗,描写了官吏夜晚抓丁,带老妇人服役的故事。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
《石壕吏》是杜甫名篇之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细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吏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到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前四句是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是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致词”内容有十三句诗,可分三层:第一层(前5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说明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4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的现状。第三层(最后4句)写老妇自请应役。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了。
这是一首古体诗,内容是叙事性的,但又带有抒情色彩,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处处感到有诗人在。结尾以“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28、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9.《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30.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1.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主旨】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内容理解】
首联:“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意:浩瀚无边的大漠一片荒凉,唯有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格外劲直、醒目,那横贯大漠的黄河显得格外悠长,夕阳西下,一轮落日又大又圆。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表现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32、全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 ,描绘了边塞 的景象,表现了 之情。
33、本诗写诗人前往边塞慰问将士,山高路远,以“ ”和“ ”自比,在叙事中流露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34、主旨:全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 ,描绘了边塞 的景象,表现了边塞将士 的生活,歌颂了战士们
的战斗精神。
35、结构:①首联叙事,简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②颔联即景设喻,以“ ”和“ ”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更在叙事与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③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 ”一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6、选出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轻车简从,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后一句说自己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B、颔联是说使者到了居延,就象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了胡天的上空。
C、颈联两句,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云霄,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大。
D、结尾一联是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查的骑兵,一问,才知道督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山呢。
37、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
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
C.“大漠孤烟直”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
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38、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指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和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之情。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39.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40.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41、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饶邦明
[中考诗歌复习--木兰诗|春望|望岳|石壕吏|使至塞上|(人教版九年级)]相关文章:
1.春望望岳教学课件
3.木兰诗复习课件
4.木兰诗复习教案ppt
7.人教版木兰诗翻译
8.花木兰诗歌词
9.木兰诗诗歌内容
10.春望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