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师 陕西省大荔县石槽中学 王宁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五首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积累诗歌中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五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把握各首诗歌的名句;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感悟古人的忧国情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学习重点
记诵古诗中经典名句。
学习难点
赏析古诗中的经典名句。
教学方法:五环十步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 导学与质疑
A 导学
1.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以其辉煌的成就享誉文坛,为华夏文明增光添彩,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2.明确教学目标
3.指导朗读
4.分发自学提纲与自测题(见学案一)
B 质疑
学生将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不理解的诗句在课本上或存疑本上做好标记,以便于课堂上请教解决
第二环与第三环 探究交流与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 《过零丁洋》
一、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A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学生参照注释,解释诗歌内容,并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教师要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感受,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变成诗歌翻译)
Ⅱ 展示与评价
1.交代了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特点:用典。现状: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二、 学习《赤壁》
A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经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观点不同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分小组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Ⅱ 展示与评价
1.沉沙之折戟。
2.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三、学习 《过零丁洋》
A 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分小组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Ⅱ 学生代表展示研讨结果,师生共同评价优劣。
1.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水调歌头》《山坡羊潼关怀古》
四、学习《水调歌头》
A 教师导学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B 朗读指导
C 阅读欣赏: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词前小序交代写作时间、背景、意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饮酒赏秋,百生无赖。何以为寄,指月问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虚托天宫,实念朝政。不甘寂寥,乃望复用。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身处逆境,未忘君恩。转念遭际,莫名寒心。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壮志难酬,何不自安?从心所欲,豁然达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华照人,别生离恨。子由安在?反侧难寝。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天成人意,亲聚良期。月何无情,圆逢离时?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物喜人悲,枉自伤神。宽心自解,明哲保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系情,天涯比邻。惟愿手足,天地长存。
五、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A 教师导学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B 朗读指导
C 阅读理解
Ⅰ 分小组探究交流下列问题: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Ⅱ 各小组代表代表展示研讨成果,教师给以鼓励性评价。
1.“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的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3.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4.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第四环、检测与拓展(见学案二)
第五环 小结与反思
A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学习和吟诵,希望同学们能够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积累名言佳句,学习古人的旷达胸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受到文学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B 教后反思
八年级 班 学生 成绩一:
成绩二:
《诗词曲五首》学案一
自学提纲
1、将课文熟读成诵,捕捉各首诗的主旨句;
2、调动自己的资源,搜集有关作者或诗作的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上介绍之用;
自测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酬乐天 折戟 干戈寥落 低绮户
2.判别下列各首诗歌的类型
A 诗 B 词 C 曲
a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
b 《山坡羊 潼关怀古》 ( )
c 《水调歌头》 ( )
3.诗句填空
a 沉舟侧畔千帆过, 。
b ,身世浮沉雨打萍。
c , ,此事古难全。
d 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
《诗词曲五首》学案二
【达标检测一】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引用典故书写作者归来后人事全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感慨的句子是 , 。诗中表现作者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句子是 , 。
2.赤壁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感慨机遇对于成就一个人一件事之重要的诗是 。
3.《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国难当头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句子是
, 。
4.诗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名族气节的句子是 , 。
5. 《水调歌头》是 写的一首词,词中表达作者美好祝福的句子是
, 。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词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4.《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一支元代散曲, , 。
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潼关险要的军事位置。其主旨句是 。作者触景生情生发感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批判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拓展题】
比较赏析下列两首诗
赤 壁 赤 壁
杜牧 胡曾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杜诗中“认前朝”的意思是通过断戟认清了三国历史。
B。杜诗中的“二乔”是指大乔、小乔。她们是吴国美女。“锁二乔”形象描绘出假想中曹操得胜后的骄恣之态。
C。胡诗中烈火西焚直接描绘出战争的激烈,魏旗被焚点明战局已定,胜负已明。
D。胡诗中“不假挥长剑”是指周瑜不凭借兵力,而是凭借人事谋略战胜了曹操。
2.判断正误:杜牧《赤壁》前两句写感怀的缘由,后两句是议论,告诉我们周瑜在赤壁大战中战败曹操,靠的全是运气,语气中包含着对周瑜的蔑视和对曹操的同情。 ( )
3.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胡诗认为周瑜取胜不靠天时兵力,而在于人事谋略,与杜诗之论截然对立。
B 两诗开篇都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面,但描写战争的手法却不相同。
C 杜诗认为周瑜取胜的关键在于决战时挂起了东风,否则周瑜不可能取胜。
D两首诗对周瑜的评价不同,杜牧诗对周瑜有嘲讽之意,胡诗却把周瑜写成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
王宁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7.木兰诗的学案
10.初一语文诗五首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