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答题模式的完整构建
教学难点:能让学生活学活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式 情感熏陶式
课时安排:4课时
【本节课为一个模块,由4次课完成,今天只一类诗歌】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导入
二、 纵横交错立体法
诗歌内容-------定体裁
体裁特征-------辨感情 纵法----不同体裁的诗歌的写作对象,写作风格,常用手法,表达感情等
细读题干-------明类型
重点突出-------要规范 横法--考意境的,考手法的,考练字的,考风格的,考领字的,考情感的,考评价的,考比较的
解答一首诗歌既要明确内容与手法,又要掌握考题类型,最终做到规范,拿高分。达到立体交错融合。
三、 亮点展示
(一)纵向感受思想
欢聚离散皆是缘----看[赠友送别诗的鉴赏]
送别诗的鉴赏要点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
【通过诗歌总结相关信息】
1、唐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 唱歌送别 饮酒饯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白)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大体掌握鉴赏离别诗的相关内容:
⑴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柳、歌、酒、长亭、霸陵、南浦、日暮、流水的无情、景色的绚丽、景色的凄凉)
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①依依不舍的留念与离别之情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别后情境的想象 ④对友人的路途和前途的之情担忧 ⑤与对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
⑶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衬托等。
3.范例讲解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
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谢亭送别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进一步分析离别诗】
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翔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李白)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5.鉴赏归纳主题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流水的无情、景色的绚丽、景色的凄凉)
3.基本主题:①依依不舍的留念与离别之情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 ③别后情境的想象 ④对友人的路途和前途的之情担忧 ⑤与对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
4.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二)横向明确答题内容和步骤
(1)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①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环境类】=景物描绘+氛围+表达效果
②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手法类】=手法+句子分析+表达效果
(2)鉴赏诗歌,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①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②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三)立体把握
课堂练习
阅读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回答问题。
银烛吐青烟, 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 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有人怎样的神情?
2、说说颈联中“隐”“没”的表达效果。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①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歌的第三句在表达上有转折之势,试加分析。
(四)布置作业
(五)课堂总结
任何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我们只有打好基础,掌握好基本的答题步骤,才能做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在变化莫测的考试中永在高峰。
李红杰
[横纵交错立体式 (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指导)]相关文章:
10.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