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4. 戏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教学难点: 1.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时数:2课时
知识链接: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长期出入于勾栏妓院,编撰杂剧脚本。他自身饱受压迫欺凌和生活的煎熬,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和同情,所作杂剧题材广泛,多能反映现实的重大问题,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人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3.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元杂剧剧本结构上的四折一般指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关于宫调。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成的。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 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趣如下:
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
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4. 关于“悲剧”。
《窦娥冤》作为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无论何时重读这部作品都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压抑感,窒息感,带来一种想要奔走呼号发泄愤怒的情绪。这就是悲剧的魅力所在。它能以主人公无法逆转的人生命运唤起读者的理性和良知。王国维曾经评价《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纵观世界文学史,大凡著名的悲剧无一不具有如此魅力,那么悲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文学样式呢?请第四组同学介绍。
1. 悲剧可以解释为: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或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与宣泄。
2.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 悲剧能带来一种悲壮的美,美得凄凉,美得震颤心弦。在悲剧的结尾中会加入一点希望的色彩,会带给善良的心些许安慰,这可以说是悲剧的最高境界。《梁祝》中的双双化蝶,《廊桥遗梦》中有情人生不能相守而死后骨灰相伴,都是证明悲剧魅力的很好的例子。
第一课时----理清思路,了解情节
预习案---(不看不会)
1. 字词正音:
亲眷 嗟怨 杳无音信 嘱咐 尸骸 负屈衔冤
古陌 荒阡 应验 甘霖 恁的 楔子 鳏寡 刽子手
错勘 绣闼 盗跖 罪愆 苌弘 亢旱 前合后偃 昏聩
2.口述文章大意: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的经过,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3.文中写了哪些人?主人公是谁?他们间是什么关系?
预习后,我的疑惑是
探究案---(不议不会)
1. 依情节本文可划分为哪几部分?
答: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 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 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 誓愿。
2.窦娥在现实生活遭遇了哪些问题?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答: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3.窦嫩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答: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3 检测案---(不练不会)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钍仟( )
A.错勘(kān) 戡乱(kān) 斟酌(zhēn)
难堪(kān) 桑椹(shèn) 湛湛青天(zhàn) 奠(diàn)
B.前合后偃(yǎn) 围堰(yàn) 暑气喧(xuān)
喧闹(xuān) 煊赫(xuān) 邹衍(zhóu yàn)
C.甘霖(gān lín) 变徵(zhēng) 埋怨(mái yuàn)
冤枉(yuān wang)
D.提防(tí fǎng) 殡葬(bīn zàng) 正旦(dān)
罪愆(yǎn) 亢(kēng)
答案:A
解析:B.“喧”应写作“暄”,“邹衍”应读“zōu yǎn”; C.“徵”应读“zhǐ”,“埋怨”应读“mán yuàn”;D.“提防”应读“dī fang”,“殡葬”应读“bìn zàng”,“旦”应读“dàn”, “愆”应读“qiān”,“亢”应读“kà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来由:缘故,原因。 刑宪:刑罚。 生:甚,深。
B.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则:只。纽:通,“扭”,这里是“拘束”的意思。 行:宋代和元代口语里,有时加在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的后边,意思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
C.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
屈:这里是委屈自己的意思。 法场:旧时执行死刑的地方,刑场。 典刑:这里是受死刑的意思:
D.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葫芦提:随便提起的意思。 干家缘:干家务的缘故。
答案:D
解析:葫芦提:当时的口语,糊涂的意思。干家缘:操劳家务。
3.《窦娥冤》中有的词语,其字形与现代汉语一样,但意义则不同。请思辨各组中的加点词,选出与现代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 )
A.鼓三通,锣三下;行动些,行动些;不提防遭刑宪
B.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C.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休推辞路远,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
D.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你还有甚的说话;断送出古陌荒阡
答案:A
解析:A项,“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击鼓;“锣”,名词活用为动词,敲锣;“行动”,快走;“不提防”,不料想;B项,“生”,深深的;“埋怨”同于现代;“合”,该;“糊突”,混淆;C项,“行”(háng),这边,那边;推辞同于现代;“主意”,意思,想法;D项,“咱”,也;“说话”,话可说;陌、阡与现代同。
4.这里所列典故与举出的人或出处有关,请选出完全正确的一组( )
东海孝妇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飞霜六月 亢旱三年
A.《汉书》《庄子》 杜宇 《太平御览》 关汉卿
B.孝妇 庄周 《蜀王本纪》 邹衍 《窦娥冤》
C.孝妇 苌弘 杜宇 邹衍 窦娥
D.东海 苌弘 邹衍 杜宇 窦娥
答案:C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主题
预习案---(不看不会)
1.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有哪些方法?请举例说明。
2.概括人物性格特点一般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探究案---(不议不讲)
1. 本文节选的第三折共可以划分为三个场面,那么在这三个场面中各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呢?流露出什么样的情绪?
答:(1)第一场景:指斥天地
①为什么要指斥天地?------- 天道不公,平白受冤,内心悲愤因而指斥
②流露出她怎样的情绪?----- 怨愤、埋怨、控诉
③表现出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坚强、具有反抗性格
(2)第二场面:决别婆婆
① 表现出她怎样的性格?------ 善良、孝顺
② 哪些地方表现出她的善良?----- 绕后街而走,怕婆婆伤心 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 临别对婆婆的劝导和嘱托
(3)第三场景:三桩誓愿
① 为什么要了下三桩誓愿?------ 不甘心平白受冤、想要昭示冤情、惩罚世道
② 表现其怎样的性格呢?------ 表现其反抗性格
③ 为什么发下三桩誓愿就表现了她的反抗性格呢?---因为她表现了窦娥对现实的不满,惩罚世道,更是其反抗精神的体现。
2.首尾表现出的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前者是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是无助之下最后的依靠和寄托,是中国人思想深处最后的精神依靠。
因而,前后的所指不同,二者并不矛盾。
3.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滚绣球》一曲中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她的愤怒?
答: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运用了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等修辞。
4.她最后发出的誓愿,可以实现吗?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答:窦娥临刑前发了三桩誓愿,分别是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作品中实现了。这是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 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这也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当然,上天被窦娥感动,也说明窦娥冤大恨深。
5. 这样善良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是谁造成的呢?
答:幼年丧母,父亲贫穷并且要上京城赶考,只能把她抵债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这使她早年离开父母身边,人生比较悲苦。间接原因是高利贷剥削,如果没有高利贷父亲不会把她抵债,蔡婆婆也不会因为讨债而险些被杀,更不会遇上张驴儿父子而引发悲剧。恶霸横行。张驴儿父子想强霸蔡婆婆和窦娥的行径是流氓行为,是欺负妇女。直接原因则是官吏贪污、狱刑黑暗。没有昏官屈打成招,窦娥不会冤沉似海,如果碰上包青天就不会有这千古奇冤了。
(备注:教师在此处可以简略加入对元代社会状况的介绍。可以从张驴儿父子欺压蔡婆、窦娥婆媳,公然入住到人家家里为切入点,交代元代社会的种族歧视,蒙古人欺负汉人。)
张驴儿的陷害, 昏官陶杌的无能和草菅人命 ;蔡婆的引狼入室 窦天章典卖女儿 这些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因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社会”。社会的不公、昏官恶霸的横行、善良人蒙受冤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归纳主题:作者借助窦娥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指斥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反映当时统治者昏庸无道,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怜悯,窦娥的觉醒反抗定会引领更多的觉醒者!
写作特点:1.现实主义和浪漫方义相结合;
2.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板书: 誓愿 意义 时间 空间 情感
血溅白练 不落红尘 当 时 当 场 冤枉
六月飞雪 清白高洁 之 后 楚 州 冤枉
亢旱三年 惩罚世道 三 年 楚 州 冤枉
检测案---(不练不会)
阅读《滚绣球》一曲,完成1---2题。
①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②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④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
来也这般顺水推船!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⑥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⑦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对有关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
A.“有日月朝暮悬”的意思是:都说天地间自有公理在,如日月当空,对人间善恶分得清清楚楚。
B.“有鬼神掌着生死权”的意思是:都说鬼神无私,主持正义,能依人善恶来定生死,不会使好人蒙受冤屈。
C.“怕硬欺软”“顺水推船”是说天地鬼神放弃原则,顺从和助长恶势力,却不肯帮助善良蒙冤的人。
D.“两泪涟涟”的意思是:面对这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我哭得泪流满面又有什么用呢?表现窦娥的反抗心理。
2.这段文字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
依赖(信任)→怀疑→控诉(批判)→悲愤
阅读下列选段,回答3-6题。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 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3.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言表现了窦娥什么要求?
4.曲中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请从每桩誓愿的目的角度说明理由。
5.窦娥的三桩誓言中引用了哪些传说?引用这些传说有什么作用?
6.在【滚绣球】那节中,窦娥对天地鬼神进行严厉的抨击,可这节窦娥又发三桩誓愿,要靠天地留些“灵圣与世人传”。如何理解她这一矛盾?
3.答案: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4.答案: 三桩誓愿的顺序不可以颠倒。第一愿是想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第二愿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第三愿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并且还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
5.答案:
窦娥的三桩誓言中引用了四个传说: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飞霜六月因邹衍、东海曾经孝妇冤。这几个传说中的人物,有贤臣,有明君,有忠臣,有孝妇,结局却是蒙冤受屈。窦娥引用这些传说,意在表明她的心灵善良、美好。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6.答案:窦娥在诉冤过程中对天地的怀疑与依赖始终交织在一起:一方面通过指天斥地批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却仍要天地清
兰天天
[《窦娥冤》导学案(教师使用)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相关文章:
5.《谈中国诗》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