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结构 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2-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时间7学时。

第一学时: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旁批作注,读懂了什么,(注意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情节,情感,场景等)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然后以6个或4个同学为小组讨论。

第二至四课时:探究提升,学习《牲畜林》和话题结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题,是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 体会“延迟法”对小说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牲畜林》中几次“延迟”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研究《牲畜林》的和人物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新闻报道里、电影电视上、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面对战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

二探究提升    具体品读课文 

(一)品读人物。学生提问:

 1.朱阿是怎样一位人物形象?德国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德国兵是个贪婪愚蠢无知的形象。

  2.为什么把朱阿塑造成枪法很不准的劣等猎手?有何蕴意?

    朱阿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 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

    这样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教师发问: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写这么两个人物呢?

     也许,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所揭示的关于生活的态度能让我们理解卡尔维诺的这种“减少沉重”的努力: 

   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二)品读结构

3.为什么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

  这是小说的创作方法。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教师提问:朱阿一共举了几次枪?找出来齐读并分析朱阿举枪时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

  第一次:“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朱阿手中的枪跳起了塔兰泰拉舞”;这是借喻,孩子说你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第三次:“朱阿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是夸张。第四次:姑娘的话和朱阿眼中像烤肉的铁叉一样的猎枪暗示了乐观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第五次:小姑娘宁愿失去财产,也不忍心看到兔子丧命,可见她淳朴善良,热爱生命。第六次:朱阿终于射击成功,可惜没打到鬼子,反倒把可怜的吉鲁米娜的老母鸡给打死了。 

4.为什么最后朱阿射死是一只最老最瘦的母鸡,而打败德国兵的是却是一只野猫?

   正是这种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氛围、基调的要求,致使小说在高潮处理上具有轻松幽默,具有喜剧色彩。(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 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 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教师提问: 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 

 这种童话式的情节的起伏所形成的结构像一条在风中飘舞的丝带,于无形中消减了严肃与沉重。在这只“诺亚方舟”上,善良的人只关心动物的安危,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财产,他们要带着它们等待大洪水的退去。

阅读P77-78,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小说结构是一个“容器”?

寻找一个合适而满意的“容器”--故事结构。

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之水的一个“容器” 。

2、好的结构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①能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

②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3、结构是怎样构成的?

(1)依靠情节的力量--在情节上设置危机

(2)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

4、常见的结构有哪些类型?

(1)线性结构--层层推进的结构《牲畜林》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延迟”小说的进展,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环环相扣,实现结构的张力。

(2)截取生活的横断面

《桥边的老人》

桥边这个老人就是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强,都在老人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

(3)以心理为中心的结构(意识流)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这个容器使漫阔的遐思,都不至于散乱。

第三课时:品读课文,总结主题

5、“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

    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

    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6.《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牲畜林”在文中有何蕴意?

 “牲畜林”是一个意象,一种象征。既是小说结构的要点,也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1)结构要点:“牲畜林”是一个“容器”, 装载了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现实生活之水。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2)“牲畜林”是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地方,正如诺亚方舟,带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就是战胜战争的源动力。

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总结:卡尔维诺这篇小说之所以读起来轻松诙谐,除了形象和语言的特别,关键在于结构的独特:

一、让牲畜林成为一个“容器”;

二、在情节上设置危机;

三、运用“延迟”手法层层推进

同时,对于结构分析延迟法鉴赏,回答问题时,我们要准备的几句话:(使用延迟法的作用)

1).层层推进线形结构小说的发展,制造了小说阅读的波澜,使小说不至于总是平缓地前进,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至于产生阅读的疲劳。

2).给人物足够时间和空间表演,从而展现人物性格、心理,揭示小说主题等。

其他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以“牛、猪、山羊、火鸡、兔子、母鸡”这样的顺序来写?能调换顺序码?

2.朱阿跟踪德国兵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救“花大姐”,后来“花大姐”跑了,为什么他还跟着德国兵?

3.为什么德国兵抚摸那只野猫,还说聊以自慰?

鬼子的贪婪、愚蠢,造成他在森林里迷路,而在转悠时看到的奇特景象,让他产生“诺亚方舟”的幻觉。所以,当他最后面对凶恶的野猫时,也“已毫不奇怪了”;朱阿胡乱开枪给他造成了惊吓,使他产生要主动上前抱住那只“家猫”欲“聊以自慰”的念头,最终他把增加送下了石崖。可见,最终的偶然其实时事出有因的,是情节发展的必然。

4.朱阿没有打死德国兵,怎么还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5.  p73倒数第三段中“走进干草棚,在草堆下翻找起来。那里藏着一杆老式双筒猎枪和子弹袋。他把两颗打野猪的子弹推上膛,子弹袋系在腰上,平端着枪,悄悄地走到牛棚门口。”.p74最后的  “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p75 “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这些句子是不是不太严谨?

这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的《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男孩把他从德国兵那里偷来的枪藏在了只有他知道的蜘蛛巢里--蜘蛛网的轻逸将枪的沉重遮蔽了。朱阿把猎枪胡乱地藏到了干草堆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呢? 

 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我想,勇敢无谓的抗日民众肯定不会原谅作者如此低劣的道德情操!然而,正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恰恰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的轻逸,在悖逆中飞入另一个世界。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起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地审视。

第四课时:处理作业

练习:

一.对下列微型小说作结构上的评论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波兰︼  格罗津斯卡

 “你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别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

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线性结构,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往往故意延迟小说的发展(总评)。

(分析)部长的频频摇头是作者给小说设置的障碍,在评论家一次次对这一个动作的误读中延迟了小说的进展,而非常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一次次的延迟使评论家得以有机会表演,从而揭示人物见风使舵、摇摆不定的性格,也揭示了官僚主义对人性的戕害这一主题。

二.精讲精练中《牲畜林》练习。

五六节课学习《半张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3、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教学难点】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询问了解学生预习感受,引出作者介绍。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奥尼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要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作者相关知识:瑞典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一.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你们从内容主题结构等方面来交流一下你们的看法。

二.探究提升

      1、深入探讨“半张纸”上的内容 

            爱情  工作  交际

①讨论爱情情况:恋爱--新婚--将为人父--丧妻夭子

总结明确: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情感线索 :“相爱的甜蜜――蜜月的幸福――为父的喜悦――失亲的悲恸” 

②半张纸上还写了他的工作有怎样的变迁?

银行倒闭,失业,穷困――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头很宽裕”――现在,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困顿。

总结:除了爱情不幸,生活上也起伏不定。

③小说除了写主人公外,还提到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这个人物的出现对表现小说的主题有何意义?

    这个“朋友”与主人公命运极其相似,有力地映衬了主人公的命运,丰富并深化了主题:荣华富贵及人生的不确定性!

2.探讨小说的主题

①从刚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他工作的变迁,和朋友的盛极而衰,你觉得有和共同点? 

    对生活总是变幻不定的,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痛苦。我们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的态度。

 ②那么我们的主人公在回顾了这二年的生活后,他是怎样对待的?你能揣摩出他这样选择生活的心理活动吗? 

主人公读完这张纸后,“吻”它,“折“好”,“收”在胸前,反而“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显然,主人公的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的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心理:他从两年的生活里感悟出,这两年他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许多遗憾的,“有许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所以,相对于这“许多人”,他是多么幸运的呀!人要珍惜“曾经拥有”,把握“现在”,开拓“未来”。这样你的人生将不断地被充实。倘若,你永远停留在这两年,消沉下去,哪怕你活了100岁,你实际的生命长度只有“这两年”。幸福是值得欣喜,痛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主题: 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指著追求。

6、从小说结尾可以看出“年轻房客”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小说结尾时,主人公收藏起那弥足珍贵的半张纸,“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告诉我们主人公将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去开拓新的人生。他勇敢地面对命运,承受人生的一切幸与不幸,在生活面前保持着骄傲与快乐的姿态,主人公是一位达观而又坚强的人。

    启示一:幸与不幸,都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也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幸。

    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都只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阶段而已,重要是的学会从中获取经验与启示,得到力量与智慧,以向前看的健康乐观心态走好人生的下一步。

3.探究小说结构

①我们理解了小说主题,那我们回头思考一个问题,“半张纸”有何作用呢? 

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深化作品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主题。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成了小说的灵魂。

②纸张很小,但涵括的内容呢,是浅薄还是丰厚的?

 主人公只读了二分钟,但实际却回忆了两年的时间,又给人以很深刻的人生启迪。可谓是“小容器,小切口,短时间”(即横断面),但实际却是“大容量,含义丰,长时期”(空白,借助读者的想象,感悟),把大量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想象、填实。这是结构的另一种方式“生活的横断面”。文中借助“半张纸”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义丰富。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那怕是小小说,也极具文学魅力。 

横断面结构特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发生的事情,内涵可以很深厚。半张纸的横断面就是主人公在搬离寓所的那一霎那阅读到半张纸的二分钟,而从中我们窥见了主人公两年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以及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熟知的“以小见大,以实入虚,以点代面”。   

 横断面手法,不光小说中有,而且在其他艺术创作上也在运用,试举例加以说明。

1、诗歌艺术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横断面即是“那一枝红杏”,读者可以根据那“一枝红杏”而联想到“满园春色”,进而联想到整个春天的生机勃勃,还可以联想到姹紫嫣红的春天美丽景象。入口小,可内涵丰。 

2、绘画艺术上 

白石老人的虾画。横断面即是画面上上畅游的“虾”,可你感受到的却是 “波澜壮阔的大海”,大海中的生机勃勃。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3、民族传统舞蹈 

横断面,舞台上艄翁手中那只划船的木桨。虽然既没有水,也没有船,但观众会据此联想到人在船上,船在江中,眼前会浮现出白发红颜,青山绿水的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

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男主人公被独立留在曾经的家里,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若有所失。它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 也许更深的,还是对这里的眷恋,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 马上一转,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这是写浅层心理;接下去,叙述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 往事就像无孔不入的空气,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 下面,用一个但是,把镜头转向我们更本质的主人公那半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表面上波澜不惊 ,而内里却意义摇曳,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中,作家却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现出来,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刺激着,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因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爱之愈切,痛之愈深,竟然使他决定要忘却。 

4..总结小说结构鉴赏:

5.讨论练习三: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 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 

     半张纸作为结构的要点,使得小说的叙述时间和主人公的记忆闪回时间发生较大的交错,从而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但是从内部深层而言,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

三    能力拓展    试从小说结构的角度给下面一则短评做简单的评论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 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 

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参考:    

    这篇微型小说淡化故事背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来表现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是战后的恋人相遇的生活场景,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出轰隆隆的战争已经停止,硝烟已经散去,但战后的残骸还在,废墟依旧。离别、失散、流离失所、屈辱,留下的一切只会让人长久的伤感、痛苦。 一篇200多字的小说竟然给人带来无穷的空白的想象之美,并让人深受启发。

 

周洁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 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1.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2.化学选修5《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案设计

3.高二人教版《长恨歌》教案

4.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5.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

6.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

7.

8.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9.外国小说《简爱》读后感

10.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