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三中 王茵
“语言素养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1]“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唯一表达。”[2] 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专职的课程。”[3]“语文的工具性中天然地就包含着人文性”[4] “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因此,语文学科必然具有思想性、情感性,充满着人文影响。”[5] “言语中心说”逐渐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同仁的认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凭借典范的言语作品,调动个体心理因素,进行有效的言语实践,习得言语能力(同时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润)。言语实践通常分为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渠道。而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高低,受约于表达者言语材料和言语素养等方面的积累。因此,言语积累是言语实践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有效的言语积累呢?笔者以为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开启以下三个动力点。
一、量化目标的引领
1、目标数字化。一个有效的目标是有数学概念的,量化目标,是指用准确的数字描述规划我们的目标。这正像一位高三学生的目标是一年之后考一所好大学,那么这所“好大学”应该具体落实到大学的具体名称和以后所学专业的性质,他还要根据历年招生的情况大致测算出自己应该取得怎样的分数,这样高三一年的学习才会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言语积累中通常的弊病是,师生对言语积累应有的目标不具体,盲目性大。从小学到高中都说要积累名人名言、好词好句,但对应有的质和量都相对模糊。事实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四个学段在识字、阅读、写作等方面给出了一定的量化标准,如:对第四学段(7-9年级) 的要求是累计识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规定阅读一般现代文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九年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80篇,并在附录中开列了古诗文篇目120篇。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言语积累的充足性首先应该是对拥有言语的数量而言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给出更为明确的积累数字。如:积累成语、熟语3000多个(大致每天3个)。让学生有数可依,利于养成积累的习惯。
2、目标阶段化。一个有效的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同时也是有弹性的)。有人将目标比作洋葱,把目标实现的过程比作剥洋葱的过程。洋葱的最外面是即时目标,也就是眼下应该动手做的事情,里面一层是短期目标,再往里依次是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最里面一层也就是我们想要的终极目标。洋葱要一层一层地剥,我们实现目标也要一步一步的来,小目标的达成才是对实现大目标最强有力的支持。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咋一看,有点多,分解成三年六个学期,每学期40-45万之间(初三下期可少些),每周2万多些,每天就是3000-4000字的阅读量。又如:背诵优秀诗文可量化到每个学期15-20首、每个星期1-2首。再如课内积累:每课→单元→每册→六册书;字词→句段→篇章;事例→话题→专题。即每学习一篇文章,就对该篇文章中的精彩的词语、语段、典型事例进行卡片积累。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对所积累的内容进行异同比较和分析,确定某个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整合;学完某一册后,打破单元的限制,将内容有相似之处的材料合并,提炼话题,积累素材;学完初中六册书后,进行资源整合,打破某册的限制,以专题的形式建立素材库(语言库、思想库、生活库)。学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既能看到量上的收获,同时也得到思想的磨砺、情感的熏陶。
3、目标任务化。制定的目标要有实际操作的意义。就初中生而言,母语学习有了一定的年头,言语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量(虽然个体差异较大),这时候教师给的积累任务如果过于笼统,有不少学生会吃小学的老本,也有的学生可能操之过急,食而不化。如:每学年不少于80万 字 的 阅 读 量 , 就 应 该 明 确 到 读 哪 几 部 书 (包 括 名 著 ), 暑 假 、 寒 假 各 完 成 多 少 ;词句积累要具体化为哪些个词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如:学完《济南的冬天》《春》可告诉学生主要积累诸如“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繁花嫩叶、花枝招展、那些长枝的杨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展示春天“健、美、壮”的比喻”等形象化描写的词句、短语、美句、美段;学完鲁迅的《故乡》可提醒学生积累“红活圆实”“像松树皮”一类有特色的描写句和“希望本无所谓无……”那种富于哲理且生成性较强的句子。
有了量化目标的引领,初中生的言语积累在数量和内容上呈螺旋进展,既养成积累的习惯,又促进了心灵的成长。
二、动态激活的效应
言语积累,虽然要有一定的数量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一种孤立的纯语言积聚,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而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这种内在发展机制要求言语积累要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应用、思维的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拉动其内在引擎,才能有理想的效果。
1、在呈现中激活。及时让学生在积累中看到成绩和效果,体验收获的快乐,是使积累常态化的重要手段。可设计些有特色的练习,如:初中课本古诗词中上、下句均含数字的诗句不少(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望庐山瀑布》、《春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辛弃疾《西江月》中都有。除上面列出的四首诗词外,你还能再写一些吗?看谁写得又多又快。再如:请根据你平时的积累,按要求写出名言(1)范晔在《后汉书》中关于“志向”方面的名言:(2)毛泽东关于“虚心与骄傲”方面的名言:(3)孟子劝导人们在读书时要有“怀疑精神”的名言:(4)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中关于“想象”的名言。又如:根据下列语境,各用两句连续的古诗句填空。漫游祖国各地,面对名山大川,人们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感慨。站在黄河边上,我们会想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站在高山之巅,我们会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身于古战场,我们会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古诗同行,我们的旅途才不会单调和寂寞。2、在延伸中激活。在引导学习古诗词时,可适当拓展,如:诗句的活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一个著名例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也可理解为求学和治学的一种境界。又如:竹在文人笔下含义多多。苏东坡有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竹乃文人雅士钟爱之物,有说它 “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的,有用它喻人之虚怀若谷的;但杜甫对竹却另有看法“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毛泽东则用明朝解缙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形象地讽刺了主观主义的学风。
3、在语用中激活。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的学写练讲中有意识地激活自己的积累库。教师可设置些语境让学生练习。如:①请你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描写我校运动会的壮观景象。②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③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分别之际,请你选用恰当的古诗句,表达对同窗好友的惜别或勉励之情。④请你仿用《苏州园林》中的“四个“讲究……”的句式介绍本地的特色建筑或某种艺术品的创作情况。⑤阳光明媚的五月,台湾亲民党大陆访问团一行来福建参观游览。如果请你代表大陆学生对访问团讲几句话,表达大陆和台湾“两岸兄弟一家亲”的思想,你将如何表达?要求:这几句话必须含有“一衣带水”“血浓于水”“一脉相承⌒牒有“一衣带水”“血浓于水”“一脉相承”“携手共进”“共创未来”等词语中的至少两个词,字数不少?5字。
三、击中感觉的阅读
言语积累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的学习过程,阅读无疑是最不可或缺的途径。直接击中感觉的阅读才是真正能沉淀到生命底色里的阅读。高品位的阅读才能产生高质量的积累。
1、个性化选择读物。个性化是语文能力的第一特质,是语文能力的根本特征。学习它,就特别需要学习者有自我感悟、内省、直觉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长期实践涵养而成的。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他们阅读的感悟理解也多姿多彩,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喜欢张爱玲的不一定崇拜冰心,迷恋《水浒》的可能排斥《红楼梦》。教师既要注重优秀作品的推荐,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情趣,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在禀赋去亲近符合他们的气质的那些东西。“打下精神的底子”才有了实现的途径。
2、寻找心灵汇交点。很多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受到时空变换、阅历差异和个人素质的制约,就像《红楼梦》的世事沧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理解多少?一个双腿健全的人是否对《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心路历程感同身受?在学生原有的理解基础上,教师怎么引导,使他们在理解接受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思想水平,就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阅读就是读者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对话,获取经验和情感体验。读者与作者也许相距千年,也许远隔重洋,但可以转换角色,穿越时空,设身处地去体验作者的遭遇和心情。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尊重学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地迁就,语文教师必须先作为一个阅读者和作者进行精神的交流,再作为阅读的同伴在潜移默化中,陪伴学生在多情的书卷中,寻找“似是故人来”的心灵汇交点。
3、共享精神之盛宴。专题阅读积累能触类旁通,有趣而有用。依托教材开展诸如“荷叶田田”、“希望的田野”、“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 重温经典 感受安徒生”等专题性阅读汇报课。如:“荷”专题,在赏荷、咏荷、读荷、议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既可积累有关诗句、总结出一些托物寄情的写作方法,同时也在形成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如:“希望的田野”专题阅读,可通过搜集莎士比亚《麦克白》《奥塞罗》《理查二世》里的有关“希望”的名言,再延伸阅读《潘多拉的盒子》(希腊神话)、《许愿戒子》(民间故事)、《豌豆荚里的五粒豆儿》(安徒生)、《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大地回春》(梭罗)、《论逆境》(培根),积累卡片按主题分类,可有“成长”“分享”“立志”“恒心”“关怀”“自私”“虚荣”“嫉妒”“贪心”等内容。专题阅读不仅使学生丰富了积累,同时实际上也学习着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
参考文献:[1]王宁.汉语语言学与语文教学[J]. 中国社会科学,2000(3),177.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01.
[3]王荣生.解读“语文实践” [G].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6)
[4]陈日亮.《汉语句式100例》序.[G].北京:中国工商联出版社,2000,1.
[5]丁培忠.《我的语文观》
王茵
[初中生言语积累的三个动力点]相关文章:
1.留言语录大全
2.大冰名言语录
3.司马懿名言语录
4.情侣空间留言语录
5.拿破仑名言语录
6.诗经名言语句
8.光棍节留言语录
9.人生经典名言语录
10.孔子名言语录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