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说课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方法;4、教学设想;5、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苏教版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
当然,对专题内涵的感受与体会都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基础上的,紧贴文本在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的情况下并没有被编者忽视,而仍被作为一个根本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想北平》的学习目标大体上应与此一致。
二、学情分析
从文体上看,学生在前面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是现代诗歌和议论文;从学习的方式上看,学生接触到了活动体验和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而这个专题从体裁上看,都是散文;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这两点对于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个专题课文的编排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除文本之外,还多了“对话栏”。这是与编者向学生推荐的“评点”的研习方法相对应的。这种形式是学生之前都没接触到过的,而《想北平》又是其中的第一篇文章,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会有一种新鲜感,老师要做的是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想
《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语言极其质朴而内蕴极其深厚的散文。对于这样的散文,首先,要让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这也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第一步,这一步要完成的是对文章情感的体会和语言的品味。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作者为什么那么爱北平,作者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的,等等,这是由文章本身自然就会联想到的。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是有帮助的。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期达到感受家园之思这一专题内涵的效果。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这三次对话展开的。三次对话,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完成对散文情感的体会和对语言的品味,另一个就是通过文本达到感受人与故乡的人文主题的目的。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延伸。这两个问题的统一,实质上就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考虑到课文内容的浅易和学生课前的充分自学,学习本文只安排1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教学方法。
评点交流的方法是编者推荐的学习这个专题课文的一种方法,课文的编排也为这种方法作了准备。这种方法其实我们平时都会用,只是在教学中首次被明确提出来。让学生对文本做评注,无疑可以促进他们走进文本,也是促进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共有两次让学生评点,一次在课前,当作是预习的作业,一次是在课堂上。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评点交流设计为教学的重点环节,在课堂上留足了时间给学生细细品读,让学生对课前作的评点进行补充。评点完了,还要有一个交流的平台,考虑到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起来发言,所以采取四人小组交流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是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当然四个人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四人个人的合作,把评点的内容补充得更完善。之后就是学生代表的发言了,教师要做的是尽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对话,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朗读的设计放在评点之后,在体会到了文章的情感后再去朗读更能读出感觉来。在设计朗读这道环节时,对朗读的内容作了要求,就是让学生选取自己作过评点的段落来读,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也读出来。
讨论法,在教学中有两次运用,第一次是在评点后的交流中,第二次是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时。本文的语言质朴,表达的情感较容易把握,但是对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问题就会有点难度,所以这里用了让学生讨论的方法。在用讨论法时,也注意到了落实,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再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及说明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至少2次,划出你特别有感触的语句,并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心得,准备课上交流。
2、了解作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设计依据:“预习与反复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另外,预习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9页。这两个作业既是为课堂作准备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导入
课前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氛围。
“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二)浏览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
2、请大家用一个字概括这些语句的情感。
(设计依据:“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语文教学参考书》第90页。“文眼”与文章全局的关系非同一般,确定整体情感基调,有助于学生在评点局部的语句时能注意到与整体情感的关系。)
(三)品读课文,记录阅读感受
1、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可见,读书不单单只是读过就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也应该是思考和积累的过程。请同学们静静地品读课文,读到精妙处,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当然,也可以对课前写好的评点进行补充。
2、四人一组交流各自己记下的阅读感受。要求:在交流时做到表达清楚,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一处进行评点,并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起来发言。组与组之间可再相互补充。
(设计依据与目的:先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评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意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朗读课文,读出作者情感
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一段你作过评点的段落先自己朗读一次,尽量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在组内读,最后推出一人,代表本组读给大家听。
(设计依据:“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程标准》第8页。朗读,能让学生对语言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听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朗读中,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自然也会加深。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鉴赏手段。)
(五)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情感
问题设计: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设计依据:“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16页。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六)领悟思考,感受专题内涵
问题设计一:北平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教师小结:(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京,爱北京的一切,当他远离北京之时,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起到了连接本文和本专题的作用,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感受本专题的专题内涵,即“人与故乡的关系”。)
问题设计二:思考人与自己的故乡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可结合你与家乡的关系谈一谈。
教师小结:故乡是将来我们要回望的家园,她是连接我们过去的纽带。故乡有我们生命的印记,我们对自己的故乡总会自然地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设计依据:“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为了突出专题内涵,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
张超
张超
[《想北平》说课稿(苏教版七年级必修一)]相关文章:
4.动人的北平教案
8.七年级美术说课稿
9.必修一英语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