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自学与课堂点拨,积累文言词语。
1.重要实词:
险衅 夺 鲜 祚 吊 婴 察 除 听
2.常见虚词:
以 见
3.通假字:闵 零丁 蓐
4.古今异义:不行 至于 成立 秀才 奔驰 告诉 区区 辛苦
5.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外 内 上报 日(日新月异)犬马
使动用法: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 保卒余年
形容词作动词:猥以微贱
6.特殊句式 :被动句、判断句
(二)通过梳理全文及段落层次,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三)通过听读、朗读,体会作者对祖母的拳拳之情,通过延伸思考,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孝的思考。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结构的严密周全。
情理交融的陈情技巧
感受亲情的感人力量。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透过文字,体会李密的复杂情感。
课时设计:三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预习任务:自读,解决字音,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介绍了解文学常识,即文体、作者、创作背景等内容。
2.通过听、读,能有理解有感情地读课文。
3.通过推测、参照课下注释及教师点拨掌握基础知识。
一、整体把握
文体学习。
1.复习“辞”与“序”两种文体。
2.引入另外一种文体--“表”,作简要介绍。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陈,是陈述的意思。文心雕龙之“章表”篇:章以谢恩,奏以弹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篇表文--《出师表》,古人言,“忠则出师,孝则陈情”。通过出师表,我们知道了诸葛孔明为了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百年来写孝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陈情表》,感悟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历代学者对《陈情表》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历叙情事, 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悱动人。”
苏轼:“读《陈情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
宋代李格:“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写尽慈孝, 使人读之欲涕
今天我们来一起走入这篇表文,看它到底蕴含着怎么的感人力量。
知人论世
1.“陈情表”是哪个臣子向哪朝君主上的表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上表人与览表人的情况。
作者介绍: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忠孝之邦”)人。幼年父死母嫁,由祖母养育成人。曾仕蜀汉,蜀亡后,对晋王朝四招四拒。
教师补充资料: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jiào。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李密师出名门,年少时曾随名儒孟孝琚读经,尤其对《左传》颇有研究,后又师事西蜀大儒谯周,而且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其次,李密颇有才干,在蜀汉做了三年尚书郎后,被怀帝刘禅推荐给大将军姜维任主簿,处理军机要务;后多次出使吴国,以其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和人格魅力说动孙权,消除弥隔,再次结成联合抗魏的统一战线。蜀吴联盟有效遏制了曹操雄霸三国的野心,一度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
晋武帝介绍:(可由学生说出)
司马昭灭蜀,不久中风而死,东吴盘踞江东。司马炎废魏称帝,即晋武帝。其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为笼络人心,所以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就职。拒绝朝廷征召,会有眷恋旧朝,自矜名节之嫌。
“建安七子”稍晚的“竹林七贤”例举阮籍、向秀等人例子。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嵇康文章颇负盛名。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向秀二人,交谊很厚.嵇康因不服晋王司马昭独揽朝政,被诬陷杀害.向秀在嵇康被惨杀后,在统治者的高压下勉强出任官职.
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
读15分钟 4分/
听
听录音,说说李密的表文大概说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师不置可否。
再听(师范读)
课文里究竟写了什么呢?我们看投影上的课文,边看边再听一遍朗读。注意课文里每个字的读音。
总结:说了祖母躬亲抚养自己长大历尽艰难,现在祖母年迈多病,不忍废离。圣朝恩宠,感激涕零,但祖母病重,难以奉诏赴任。请求先尽孝后尽忠。
3.默读 --处理字词
1.把1-2段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写到练习本上。
2.把1-2段不理解的字词、不明白的句子写到练习本上。
3.先用邢老师讲到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再打开书借助注释。还不理解的提出来。
4.标出重点词句,以问答的方式点拨巩固。
第一段:以 见 夺 躬 不行 零丁 成立 鲜 祚 外 内 僮 孑 吊 蓐
第二段:
字音:洗马
古今异义:秀才 郎中 星火 告诉 奔驰
常考虚词:以(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以表闻)--链接《归去来兮辞》相关知识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使,让
舟遥遥以轻飏 连,修饰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把
引壶觞以自酌 连 ,表承接
词类活用:孝廉 上报 微贱 具以表闻
第三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凭借)
但以刘日薄西山( 以:因为)
无以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因此 以:因为)
薄:迫近。(义薄云天)
区区: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注意“盘桓”与《归去来兮辞》中“盘桓”的不同。
第四段: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指示代词,这样。)
辛苦:古义,辛酸悲苦。
所见明知:表被动。
庶刘侥幸: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保卒余年:使动,使保全。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以闻:使动,使之闻。
胜:读一声。解释?
封建国君掌有生杀大权,何况晋武帝生性残暴,阴险多疑,作为故国旧臣的李密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晋武帝已有不悦。表中言辞稍有不慎,就会被试为眷恋故国,别有他图,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我们可以想象,李密执笔之时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纸《陈情表》干系着李密的身家性命,李密双眉紧蹙,思考着如何得体而有力度地陈述自己的实情与真情,这篇表文送出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他这篇表到底写得怎么样呢?我们默读一遍,在自己心里给他打个分,注意字词。
(五)齐读课文,抓内容,梳理陈情的思路。(理解创作意图,文章主旨)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陈情技巧,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获得信任。
体会情感:血浓于水诉亲情,急于星火表忠心。
二、精读课文,抓住作者陈情的技巧,体会字里行间的真情。
(一)研读第一段,了解李密的悲苦身世,感受祖孙情深。
指定读,提示语调低沉,读出凄楚悲凉之情,赢得晋武帝的同情。
该段的总纲是什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
作者诉说了自己哪些悲惨的遭遇?--通过不幸更能突显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不可废离。
四大闵凶:
(1)父死母嫁。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2)幼弱孤苦。--为何强调自己年少体弱?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3)门衰祚薄,茕茕孑立。--为何强调门衰祚薄?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祖母刘氏,年迈多病。--为何强调祖母常年患病?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密的少多疾病,刘的夙婴疾病,以及无近亲相助,使得刘的躬亲抚养更显艰难,刘的养育之恩更显深厚,而刘此时能依靠的也只有密一人而已。
四个闵凶的安排是是时间顺序又符合逻辑。
前两个“闵凶” , 突出了祖母刘的养育之恩,后两个“闵凶” , 则强调了祖母刘需要自己侍奉。前者即下文的“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后者即下文的“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门衰祚薄、孤苦伶仃的情形?
在此段中,李密通过叙述自己悲惨的身世博得了晋武帝的些许同情,《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
同时暗示,臣必须尽孝以报刘养育之恩,刘只能由臣来侍奉,无人可以取代。两层意思因果关联。这一段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揭旨, 但把臣与祖母的相互依赖关系写全写足, 为下文揭旨作了坚实的铺垫和有力的蓄势。
5.依据结构图齐读一遍。
一味的诉苦稍稍触动了晋武帝的内容,但是,现在是提出请求的时候吗?这同情足以让晋武帝答应自己的请求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不与新朝合作的托辞,李密将会怎样提出自己的要求呢?我们继续赏读第二自然段。
(二)研读第二段,了解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的两难处地的。
指定读,要求读出焦急不安、诚惶诚恐的心情,让晋武帝体恤自己两难处地。
简述作者在此表达了几层意思?试着概括。
前一层写朝廷屡次征召及感恩之情。(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后一层写郡县催逼,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矛盾冲突:尽忠不能, 尽孝不成。
虽是进退维谷,但是字里行间,李密倾向还是十分明确的,说说认识。如果没有外界的施压,李密会作何选择?(揣摩作者复杂情感)
4.作者为何在第二段一再申明自己沐浴皇恩,进退狼狈?
作者为了申明,自己是知恩感恩的,目的在于消除晋武帝的疑虑和恼怒。君不见,因为李密几次三番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朝廷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的潜台词很明白,我并不是不知感恩的狂妄之徒,您的每一点恩惠我都记在心里,但是我没有办法:“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亦难,退亦难,实在无可奈何。李密言辞恳切,大胆暴露心迹,使人觉得他真的是在推心置腹。借此消除朝廷对自己不奉诏的恼怒和猜疑,求得理解。
参照结构图,齐读第二段。
摆出自己的两难处地,览表之人或许也能设身处地,并且双眉紧锁,转念一想,虽然百善孝为先,但是,以儒家思想而言,忠君应该是大于孝亲的,你李密是个儒学家,不能不知道这点吧?所以,这时候不适合提出要求。那么接下来又该怎么办呢?如何让晋武帝认为孝亲重于尽忠,或者孝亲就等同于尽忠呢?我们课下自己读一读第三段,看看李密是如何机敏地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三课时
(三)研读第三段,体悟陈情艺术。
指定读,要求情真意切,使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及孝心。
提醒学生关注“且”“但”两个词语,概括该段表达的三层意思。
抓住“以孝治天下”的国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尽孝实乃尽忠。
(2)针对晋武帝的猜忌,自陈心迹,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对新朝的器重感恩戴德。
(3)祖母病重,与祖母更相为命,不能废远。
诵读经典语句,体会拳拳亲情。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以将沉西山的落日写祖母苍老多病、奄奄一息的形象,读者脑中自然会显现日落西山的悲凉之景与两鬓苍苍、卧病在床急需孙儿供养的孤弱老人,不免心生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母孙二人的相依为命,上慈下孝,感人肺腑。
表文进行到第三段,接近尾声了,李密向晋武帝诉说了自己身世的悲苦,说了欲孝不能,欲忠不成的处境,向皇帝表明了自己不矜名节的心志,接下来是不是为尽孝不能尽忠了呢?如果他直接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晋武帝会有别的想法吗?会答应他的请求吗?我们在课下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看看李密是怎么提出自己的请求的。
李密先是悲情诉说自己的身世,意在表明祖母对自己有躬亲养育之情;随后交代圣朝屡次征召的情形,自己处于两难境地;继而拿出晋国孝治天下的国策,并声明自己并非眷恋故国,只是不能废远。读到第三自然段,读者以为,或者晋武帝以为,李密要亮牌了,他必定是弃忠尽孝了。如果你是晋武帝,你会有什么想法?能不能同意李密的弃忠尽孝的请求呢?
若是所有官员都以尽孝为由不在朝尽忠,又有何忠可言呢?
李密很聪明,他给了晋武帝一个台阶,实现了自己的忠孝两全。我们来一起读读第四段。
(四)研读第四段。
齐读。要求情真意切,读出恳求晋武帝答应自己要求的心情。
文章的结尾至关重要,李密必须把握住这最后的机会,明确请求,势必要得到晋武帝的许可。他摆出了关键的三点,概括一下是哪三点?
先尽孝后尽忠,尽孝短尽忠长。--既维护“以孝治天下”的大义,又不违效命晋朝的诏令。
对天起誓,所述句句属实。--为尽孝而无别图。
听臣微志,生死以报。--举手之惠,一世相报。
“愿乞”、“矜悯”、“愚诚”等词语表达了李密对晋武帝无以言表的忠心;“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仅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达到极致,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4.参照结构图,全班齐读第四段。
三、《华阳国志》有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陈情表》为何能够使阴险多疑的晋武帝收回诏命,且对李密大为赞赏?仅就文章而言,《陈情表》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内容与形式
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句句发自肺腑,诚挚恳切,深沉哀婉,动人心弦,使人产生共鸣。
第一段:回顾脉络,祖母对李密有养育之情(板书“养育之情”),而且,李密少多疾病,刘夙婴疾病,老祖母抚育弱孙,更兼无亲友帮扶,刘抚养密的艰难可想而知,所以祖母对“我”的恩深似海。所以,“我”理当乌鸦反哺,使其终养。(板书:反哺之情)
作者为何在开头一段中大肆渲染自己悲惨的身世?为何突出自己孤苦伶仃,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
博取同情,《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在第三段中点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自曝自己曾为蜀国故吏的污点?
作者为何在第四段絮絮叨叨地拿自己与祖母的年龄做对比?
形式
结构:是层层相因,步步深入,前呼后应
语言:在语言表达上,叙事语言极其精炼。多用四字短句,掺杂长句,读起来抑扬顿挫,情调悲凉,正适合表达急切哀婉的感情。例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又多用对偶句、排比句,加强悲哀的气势,感人至深,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六、迁移。
祖母与李密,一个是夙婴疾病的老人,一个是体弱多病的小儿,祖母在抚养李密的过程中历尽艰辛。密深感祖母养育之恩,侍奉汤药不曾废离,朝廷封官不愿废远。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打动了历代多少人的心弦!
司马迁说:“父母者,人之本也。”我们不妨环顾一下自己身边的亲人,说说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艰辛,说说在生活中你又是如何回报他们的?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郎朝霞
[《陈情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相关文章:
10.人教版五下因数与倍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