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奇袭》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1-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课前预习:

    查阅工具书给生字注音,了解作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线索,整体把握内容;结合相关资料,帮助理解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整体把握内容,了解红军雨夜强渡乌江的经过。学习、发扬革命先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评价任务:

1、理解本文中雨对事件发展的影响;

2、在活动参与中分析红军出奇制胜的原因;  

3、在语言品味中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基础知识

1、生字词

湍急     旋涡      扼    惊涛骇浪    麻痹    蜷伏   

隘口     拂晓      迂回

2、解释生词:

    扼守:

出奇制胜:

斗志昂扬:

羊肠小道:

3、作者介绍:

肖华(1916~1985),出身于贫苦工人家庭,少年时就投身革命,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不同时期,都为党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创作了《长征组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二、检查预习

1、读文后解说一下文章题目

明确:文章题目精确地显示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及事件本身:红军与风雨交加的夜晚突袭敌军,出奇制胜,体现了革命战士超凡的智慧和勇气,表现了他们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了解背景资料

明确:文章选自《星火燎原》。文章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于“左倾”给党和红军造成严重后果,红军被迫长征,渡湘江后损兵过半,后采纳毛泽东的建议,强度乌江,占领遵义,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田地。本文反映的就是强渡乌江的事实。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讨论:渡江任务紧急,但战士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明确:

3、原来计划的突然袭击已不可能实现,只能变突袭为强攻,但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自主、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就课文内容来说,“夜袭”应该是文章的重点,但文章开头五个段落没写“夜袭”,这样是否冲淡了主题或者脱离了主题?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就课文内容来说,前五个段落是“夜袭”的前奏和铺垫;就表现主题来讲,“夜袭”反映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前五个段落极言作战条件对红军很不利,而战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的情况下尚能突发奇兵,克敌制胜,这同样体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课文开始写天气阴云密布和环境的险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课文一开始写环境:“乌江岸上惊人的沉静。天口中阴云密布。”这样写战斗的前奏,为后来的战斗做铺垫。

五、问题探究 

探究文章的写法,归纳:

1、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时间贯穿全文,思路清晰条理,衔接紧凑,利于读者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2、环境描写或渲染气愤、提示情节、或推动情节发展,从而烘托出红军战士崇高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把英勇、无畏、机智的红军战士与愚蠢、不堪一击的敌人进行对比;把历经挫折、毫不气拧、灵活变化作战方法、出奇制胜的红军战士与一经打击几溃不成军的敌人进行对比,讴歌了红军战士高贵的品质。

作业设计

1、掌握“湍急”、“麻痹”等生字词;  

2、了解红军雨夜强渡乌江的经过;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顺利实施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根据三维目标,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红军雨夜强渡乌江的经过及出奇制胜的原因,这是分析文章主题的切入点。教学难点确定为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攻克“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教学难点又是写作手法分析的突破口。

上课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权利还给学生。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王兵

[《雨夜奇袭》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北师大跳绳教案

2.北师大版《图形与几何》教案

3. 散文:雨夜中秋

4.雨夜听雨心情随笔

5.想你,在寂静的雨夜

6.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案

7.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8.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

9.《雨夜有感》优美散文

10.写雨夜相思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