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专题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依托现行必修、选修教材,从中开发、确立供学生选择的学习专题,让学生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专题选修研究”,力图在实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新的发展或学生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便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古代诗歌中“送别抒情”诗专题教学研究。本专题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自主多样的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有更多的拓展,做到读写密切结合,使其共同发展提高。
☆教材分析
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鉴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送别抒情诗的鉴赏在高考中更是重中之重。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和提高文化品位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本课程意在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中“送别抒情”诗的喜爱之情,通过“送别抒情”诗歌的集中学习深入感受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离情别意;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情分析
在本专题学习中,学生在古诗词积累不充足的情况下能够多读多背“送别抒情”诗中名篇佳作,丰富
语文积累,有效提升语文素养,并能够了解 “送别抒情”诗基本特点,在思考领悟的基础上深入鉴赏,将单篇的、局部的、零散的知识进行勾连,进行“类”的总结提升, 学会鉴赏这类诗的一般方法, 构建关于“送别抒情” 诗的知识能力模块,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能品味这类诗词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操及美的愉悦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唤醒学生对飘逸着灵性和激情的古典翰墨的一份热爱,一份敬重,一份审美注意,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知识厚度、情感有浓度,思想有深度,有辨识有情味的一个真正的读书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抒情诗的回顾,总结送别抒情诗的相关知识。
2、通过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探究标准作答的模式。
能力目标
3、利用总结的送别抒情诗的相关知识,对其他送别抒情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感受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离情别意;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送别抒情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探究鉴赏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检测旧知 找同学背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别董大》 熟练背诵 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送别抒情诗的掌握程度,检查名句背诵,强化他们对送别抒情诗的情感体验,借以导入新课。
二、导入新课 几位同学背诵的都很好,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文人骚客们的离情别意。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抒情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此,今天我们就重点鉴赏送别抒情诗。 沉浸在离别的伤感之中,渴望探究送别抒情诗鉴赏的方法。 通过导语进一步拓开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离别感伤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究送别抒情诗鉴赏方法的兴趣。
三、介绍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已学过送别抒情诗的回顾,总结送别抒情诗的相关知识。
2、通过真题明确高考考查方向,探究标准作答的模式。
能力目标:
3、利用总结的送别抒情诗的相关知识,对其他送别抒情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感受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的离情别意;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深情及古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送别抒情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探究鉴赏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找学生朗读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能够明确“送别抒情”诗歌的训练目标,训练重点、训练方法,
四、传授新知 (一)、点击概念
送别抒情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
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抒情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
情感火花。
(二)、知识链接
1、回顾旧知,夯实基础:
⑴诵读以下诗歌,你能否总结出送别诗的特点?
(2)诵读以下诗歌,你能否总结出导致古人离别的原因?
(3)诵读以下诗歌,你能否总结出古人送别的习俗?
(4)诵读以下诗歌,你能否总结出送别抒情诗的思想主题?
(5)那么古人是如何抒发表达如此复杂多样的情感的呢,我们说要抒发情感必须有所依托,必须运用一定的技巧,这就涉及到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啦,诵读以下诗歌,你能否概括出送别抒情诗常用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二)真题引航,明确考点、答题模式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7年高考)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4分)
明确: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3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4分)
明确: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2分)。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2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0年高考)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明确: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明确: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形象(景物意象)、表达技巧、内容和思想情感。那么如何才能答好这些题目,争取高分呢,学习贵在掌握方法,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关于送别诗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江苏卷)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2010江苏卷)
07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3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
2010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答思想感情题,一般情况下,其答题模式为: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
送别诗鉴赏步骤:1、从主题入手,把握诗歌情感的本质,弄清送别的主体客体即谁送谁。2、尽量了解送别的背景,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意象,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3、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4、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以小见大,透视全篇。5、从语言突破,从构思着手,探寻其巧妙的寄情方式与匠心所在。
在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时,可遵循这样的答题模式:什么景--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烘托什么情感。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送别抒情诗的各个知识点,并总结归纳在学案上。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使学生对送别抒情诗的各个基础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总结,能够掌握多种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 实现品诗、品人,立人,为后面的实战演练夯实基础。
五、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1)“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内容?
(2)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
(3)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按照模式准确作答。
巩固前面的基础知识点,并通过实际运用使学生明白按照标准模式准确作答在高考答题中的重要性。
六、高考回放 1、(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1)试赏析《送蜀客》这首诗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2)《峡口送友人》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3)《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4)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5)、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第一题学生快速浏览,实行抢答,比速度,第二题学生将分组作答三道小题,然后将答案写在胶片上,按照高考答题模式进行互评互判互修改。 激励同学们积极主动领悟探究,强化学生对高考送别抒情诗的答题体验,落实按高考答题模式规范作答,并使学生在互评互判互修改时培养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享受进步成功的喜悦。
七、课堂小结 作为古典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送别抒情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古典诗歌的题材,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1、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本节课我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答题要看四眼: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常用的送别意象,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答题思路清晰。 学生纷纷发言,谈收获,谈以后需要改进的缺点 通过小结让学生自己谈收获,谈不足,使他们对自己在古诗鉴赏方面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同时进一步把送别抒情诗的知识点强化给学生,提请他们答题时的注意事项。
八、课下作业 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作答。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游子:指魏万。③关城:指潼关。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明确:“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明确: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明确: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课下按质按量的完成 巩固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通过学生作业发现问题,为下节课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送别抒情诗
含义 特点 背景 习俗
主题 意象 技巧 模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对已学过的送别抒情诗的背诵很熟练,对送别抒情诗各个知识点的概括也相对准确,互相合作探究,互评互判互修改的协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反思
送别抒情诗是古典诗词里的一个类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对送别抒情诗里面的思想感情有了系统的认识,而且明白了这些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做到触类旁通,去理解其他不同类型的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善于总结的学习方法。但是,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发现,适当引导和指点后,整节课的难点便不在理解诗歌,而在于诵读诗歌。如果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对诗歌的理解会大有帮助;此外,努力做到将知识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不顾此失彼,将是本课今后研究的重点。
王晓永
[《送别抒情诗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相关文章:
3.长亭送别教案
4.影视鉴赏教案
5.《鉴赏家》的教案
10.《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