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9-1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把握文意,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并能分析新闻的要素和结构,学会阅读新闻稿。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从而了解新闻在时事宣传上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知道文中议论、抒情句的表达作用,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新闻的有关知识,教师必须结合文章进行传授,并结合实例让学生融会贯通。

2、点拨法: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只在教学过程中加以适当点拨即可。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意;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阅当时的背景。2、教师准备:准备近期的报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2、出示目标

3、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要塞 (     )  歼灭 (    )锐不可当 (        )荻港 (       )溃退 (     )   阻遏 (    )

解释词语:  锐不可当      业已          阻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听录音,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 

  时   间      兵   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 -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刚才的内容?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三)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 品语言准确精练

(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

(2)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2、品用语的色彩。

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

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

 “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

3、品语言的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师小结补充:语言的精练还体现在:一、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斩截有力。二、适当采用文言词语。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了发出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说“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另外,还有一些鲜明、生动的用语,如:“甚为微弱”“整天激战”“控制”“封锁”等,不再一一赘述。)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你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五、拓展延伸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六、课堂总结  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完成《导与学》二(一)

八、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导语 、主体

真实、及时、准确

【课后反思】

 

张信玲

[《新闻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新闻两则》课件

2.人教版《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3.七年级地理下册《西亚》教案湘教版

4.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案

6.七年级地理下册《欧洲西部》教案湘教版

7.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狼》教案

8.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

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

10.庄子故事两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