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 学案设计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6-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日知录》

 2、学习《日知录》三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习《日知录》第一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的思想。

   【自主学习】

一、析题:

   【自主学习】

一、作家作品:

1、析题: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其特点是,反对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点,注重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校训“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日知录》《日知录》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 算的上好学的人. 经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孔子看来,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诵读诗经,却不会处理政务,不会开展外交活动,那么,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宋代后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想,始于二程(程颢程颐),他们发挥了孔子的论述,  主张 “穷经,将以致用”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又称经世致用之学。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因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提倡,蔚为大观,这些学者有感于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深切意识到徒讲义里的书生不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因而大力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2、作家简介:

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 

     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先生”。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  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就在这年的五月 ,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 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 兄弟五人,炎武 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顾炎武从小 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  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 他漂泊北方25年,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

三、朗读课文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下列词语加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    (   C   )

A.剿袭(jiǎo )舛漏(chuǎn)菑畲(zīshē)      B.庶乎(shù)   摭我(zhé)   潢潦(huángliǎo)

C.无稽(jī)  谥号(shì)  谀佞(yúnìnɡ)       D.襟裾(jū)   刘挚(zhì)  嘉靖(qìnɡ)

四、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思考下列问题。

(1)、本则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正:文不可绝于天地--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益

文须有益于天下

(观点) ↘反:无益之文: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损

目标检测:完成《名师导学》上练习。

文化经典研读   主备 :贺美玲   审核:胡光文   使用时期:2013年    月    日 

班级:             组别:          组号:             姓名: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日知录》三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了解作者“著述贵独创” 等思想。

【自主学习】

一、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1)明道   阐明道理      (2)乐道人之善也乐于称道

(3)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触及      (4)士当以器识为先器量见识

 (5)摭我华而不实我实作动词,吃,研究

3、思考: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原则?

(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其“汇而成书”,不自成体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越多。后世作者创作态度不诚实,动机--“成名”不纯。)

(3)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著书难;古今对比论证。)

小结:作者谈古论今,阐述著书原则,表明爱恶褒贬,感叹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

古人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吕氏春秋》《淮南子》“取诸子之言,汇而成书”↗

→(司马光、马贵与: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

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传”--原因:“成书太易”“急于求名”

↓ 

二、研习第三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合作探究:

(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作者认为文人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文人”滥竽充数;表明了作者关心社会现实和尊古复古的思想。)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人的诗或者话?作者引述这些诗或话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A、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强调“经训”是学问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

B、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借他们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意来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虽然不免偏激,却切中时弊。)

C、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对别人赏其文辞而不赏其义理痛心疾首,黄庭坚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选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

D、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证明前文“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E、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表明了作者崇尚实用的思想)

(3)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

↗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刘挚、扬雄、黄庭坚、欧阳修--引证法

文人之多       (经世致用)

↘假文人:华而不实--空同辩驳                            --例证法

        (注重文采)

(3)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谈谈你对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的认识

【目标检测】

  1、分析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      下列虚词用法意义解说不当的是

A.多一篇之损矣    之:结构助词,的

B.汇而成书       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C.庶乎其传也与  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D.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以:介词,用

E.经训乃菑畲          乃:表判断的副词,是

F.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其:代词,它们

G.庶乎其传也与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H.马牛而襟裾    而:连词,表转折,却

 2、翻译下列语句

(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2)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

(3)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名声的缘故啊。

(4)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

5)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

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

(6)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3、完成《名师导学》上练习。

    小结

    《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四)辩论:

    A:读书人应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B:读书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

   。

    

 

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