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
学 习
目 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重 点
难 点 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 法
选 择 朗读、讨论、互动 课 型 新授课
课 前
准 备 小黑板、课件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1课时 教 学
时 数 第1课时 备 课
总 数 第17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一、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1.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了解幽默手法的运用。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根据练习册“知识链接”了解作者。
2.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 铲(chǎn) 喘(chuǎn)
土坷(kē)拉:土块。抡(lūn):用力挥动。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3.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二部分(4-6):蜣螂“滚土块”。
第三部分(7-13):蚂蚁“搬干虫”。
4.分组讨论:这三只小虫子的行为是否如作者一开始说的“可笑”呢?
明确:不是。对于第一只虫子,作者说到“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有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对于蜣螂,作者写到“……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对于蚂蚁,作者的感慨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
小黑板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
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
播放幻灯片,提出阅读要求,学会抓住重点词句。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学习目标
看小黑板,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了解作者,自学字词。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问题,并做相应的笔记。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但到最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可笑的是我们人类。
5.从文中的三只虫子身上,大家能否找出我们“人”的可笑之处呢?
明确:从第一只虫子身上,可笑“人的自以为是”;从蜣螂身上,可笑人类智慧的有限;从蚂蚁身上,可笑人类能力的有限。
6.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的南帆先生的《蚂蚁》,大家比较一下二者的异同?(对“人”的思考)
明确:相同--都是通过小动物来思考人类。不同点--《蚂蚁》反思的是人的命运,人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驾驭自己的命运,它突出的是人类生存的困惑问题,而本文作者反思的则是人性的弱点。在某些方面,人其实不如虫,但人类对此却不自知,它突出的是对人类缺乏自审意识的剖析。
四、检查学生先学的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结合习题四,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
例:第7自然段中对蜣螂姿势的描写,特别是想象两只蚂蚁见面商量等等,都是大词小用,赋予了蚂蚁人的思想行为,显得特别风趣。。
课堂小结:《走向虫子》这篇文章让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弱点,那么我们就应尽力去克服它,时时注意自我反省。孔子有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想,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还得向大自然中万千生灵学习,毕竟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那么,希望同学们今后能够走近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做个真正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1-3 八条腿的小虫--人类自以为是 走向虫子
4-6 蜣螂--人类智慧的有限 反思自己
7-13蚂蚁--人类能力的有限 缺乏自审
六、当堂训练(完成练习册) 点拨知识点并板书重点常识。
引导学生养成比较探究的习惯。
启发、引导,更正、补充。
巡视、督导、检测。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注意抓重点句。
自由发言,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自读交流,品析语言,感受语言幽默的魅力。(朗读第8--12自然段体会)。
独立完成练习。
作 业
设 置 观察一种虫子,写出它的可爱之处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 查
签 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
刘占英
[《走向虫子》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北师大跳绳教案
3.虫子的剪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