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新授课
执教 母正红
【学习目标】 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结合背景,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理清结构,把握驳立结合的缜密的论证。
4、体会辛辣、犀利、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 习 过 程
提纲挈领,导引学习方向!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十五部。
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东北,进华北,妄图侵吞中华。国民党乞求“国联”主持公道,而“国联”则袒护日本,认为日本侵略中国是“合法”之自卫手段。一时悲观亡国的论调四起。蒋介石就有“著名”的“三日亡国论”--日本“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灭亡我们中国。” 由此一些政客军阀,社会名流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型法会,祈求神佛“解救国难”,“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上海有影响的《大公报》公然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民族的自尊民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针对舆论界的悲观亡国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
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预 习 案(自学--质疑--解疑)
【自主学习】
1、了解鲁迅的经历和人格,背诵《自嘲》。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玄虚( ) 渺茫( ) 脊梁( ) 前仆后继( ) 搽粉( )
诓骗( ) 抹杀( ) xuán虚( ) jǐ 梁 ( ) zǎi相(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玄虚: ②渺茫:
③诓骗: ④怀古伤今:
4、本文的敌论据是:_____ ____、___ _ __、___ ___、____ ______。由此得出的敌论点是________ __ ________。这种悲观论犯了______ ____的错误。对此鲁迅先生给予了有力批驳,说这不能算“自信力”,只是_______ ___、______ _____,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 究 案(自测--互查--互教)
艳艳红叶,擦亮求知双眸!
【合作探究】
导入。(板书课题)
重点问题研讨:
1、第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
2、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一自然段,这里说“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这里的“总”字去掉行不行呢?还有哪些词语也用得好?有何作用?
3、第一自然段这是敌方的论据,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错误的观点,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4、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5、第七段中那“这些人”又指哪些人呢?你能举例吗?
6、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检 测 案(自测--反馈--点拨)
【双基演练】
★万丈高楼平地起,先打好基础是过好学习的第一关!(自主完成,二人互查):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渺茫( ) 诓骗( ) 搽脂粉( ) 省悟( )
抹杀( ) xuán虚( ) jǐ梁 ( ) zǎi相( )
2.下列书写完全无误的一组词是( )
A祈祷 前仆后继 一味 怀古丧今B家谱 不足为踞 光耀 地大物博
C既然 埋头苦干 抹杀 舍身求法D袒护 求神拜佛 倘若 希望邈茫
3.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 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玄虚--
⑵ 有为民请命的人 为民请命--
⑶ 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诓骗--
4. 将下列历史名人与其所代表的类别划线连接。
①海瑞 A埋头苦干
②大禹 B拼命硬干
③文天祥 C为民请命的人
④陈胜 D舍身求法的人
★★努把力下面的能力提升题我也会做好!(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阅读课文“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回答下列问题。
5. 快速阅读选文,想一想,这部分文章所驳斥的对方观点是文中的哪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为了提出对方的观点,举了三个事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三个事例。
⑴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
7.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人”各指哪些人?
⑴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人:_________中国人:_______
⑵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_________________。
⑷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______________。
⑸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部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并宣言中国人从来没有失掉过自信力。现在时隔70余年,假使让你站在当今历史的高度,用具体的事例驳斥对方的谬论,你打算用哪几个事实?试写2~3个在下面。
实践应用
★★★学习了知识,你会用吗?一定行!
9、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对联。
上联:反动势力 求神拜佛失自信
下联:民族英雄
10、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在古代指哪些人?在今天又指哪些人?请分别举出三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话是正确的。
古代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事例:
小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6.九年级人教版《 雨说》教案
8.九年级历史上册《美国南北战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