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探索

发布时间:2016-6-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成都二中    张涛

【内容摘要】不少老师还是喜欢“讲”,尤其是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更喜欢“讲”。“少教多学”理念的提出历史悠久,但无数的老师还没付诸行动,怎一个“讲”字了得!本文根据笔者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结合“少教多学”理念谈了一些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词】 引导   放手  自主  合作  点拨

“少教多学”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理念,远在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说:“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这理念的提出已经将近400年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少老师还在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得语文教学单调枯燥,效率低下,更不敢谈是否符合对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笔者审视自己前几年的古诗文教学,就存在着此类问题。花了大量的经历去重复一遍又一遍的默写、听写,花了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背了一些孤立的文言词语解释,对难一点的东西总觉得自己讲省事,很多时候还以自己讲得“透彻”、讲得“有品位”而自我陶醉,让学生当“收录机”,完成了“教”的任务便心安理得。于是语文课枯燥了,学生乏味了,老师也乏味了,而苦心孤诣追求的“分数”却不见长了多少,学生在做“课外文言阅读”和“古诗欣赏”这两类题时,答题情况依然十分糟糕,相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情绪倒是与日俱增。

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教育的观念问题,重“传道”,而不重视引导学生“悟道”。角色定位还是有很大的偏差,总觉得课堂上就得听“我”的,“我”就是知识的权威。觉得学生古诗文基础差,没法自学,不如自己讲来得快。再说,能滔滔不绝地讲授古诗文,似乎是语文老师有学问、语文素养高的有力体现。还有就是“讲授法”是最简单的,便于实施。正因这样,导致古诗文教学的尴尬,我们老师陶醉的国学经典,而学生漠然置之,作为中国人不喜欢国学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语文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有识之士早就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

“少教多学”是一剂良方。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深度学习。教师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当然,教师并不是教得越少越好,关键是要巧教、精教、选教、生教(学生互教)。

这些道理无须多讲,笔者就近两年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做到“少教多学”。

古文教学:

一、确定目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目标呈现给学生。根据目标制定学案,必须具体,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二、让学生“自主合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1、自学:朗读;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借助工具书解决难词。

2、讨论:组内、全班交流。从单边静态走向多维动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动脑、动手、动情。

3、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检测式提问、点拨(包括知识难点和学习方法)。

此环节应特别注意的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在自学以后提不出问题,或者有部分学生课前预习时就把翻译抄在了书上,自以为没有问题了,其实是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若发现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一定要根据重难点提出相应的问题予以检测。学生 “提不出问题”的课不是好课,我们要千方百计启发学生提问。

    4、总结笔记。

另外,对一些学习方法的指点应尤为重视。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小结环节,教师应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指导。如:课前的有效预习,自学的圈点批注,课后的自我小结。

以上做法在一些长文教学中,尤为有用。如:《河中石兽》,对七年级上期上的学生而言算是一篇长文,若采用传统的串讲法既费力又让学生疲劳,为此笔者采用如下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省略、倒装句。

3、阅读课文,概括大意,理解寓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生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三、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四、全班齐读。五、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根据自己的推测“猜译”,实在无法翻译的做好标记

第二课时

一、组内讨论疑点,全班交流

二、检测、点拨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练习检测,对学生出错的题目,先让学生互纠,全班都无法解决的就由老师讲解。

三、整体感知课文:

①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 探究:说出故事中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四、分析主旨。

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可找揭示主旨的原句,然后做精要的概括。

五、质疑考证:你认为文章说的是事实吗?课外查找资料加以论证。

六、本课学习总结。

  上述设计,始终坚持“学为主”、“学为先”,“教方法”,“教难点”,避免教师在台上逐字逐句讲解,让学生记笔记,死记硬背的被动教学。

在教一些相对较难的文章时,采用“少教多学”的模式,也可把课上得活泼生动,浅显易懂。

    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笔者在字词教学环节采用了上述《河中石兽》的做法外,还设计了“让学生自选内容,用“比较”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在文意探讨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

2、 这篇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词既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3、 邹忌给你怎样的启示?

以上两个环节,对学生的束缚少了,有更多的自我思考空间,更开放、更自主。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注重类文拓展。

在教了《陈太丘与友期》后,补充与此主题类似的《不食待友》《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贾人渡河》--类文阅读。

这几篇文章都是以“诚信”为主题的文章,在学了《陈太丘与友期》后,读懂大意应该问题不大,再说对初一学生文言词汇贫乏的情况,补充这些类文就很有必要。

设计练习时除进一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外,主要培养语感,训练“猜读”能力,把握文章大意,领会作品思想:

四、评价策略的更新:循序渐进,看中进步,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对古文的学习兴趣。

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下,采用加分激励,而且侧重对成绩优异的和进步较大的“重分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初一学生激趣很有用。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不满意,绝不要批评,只要勇于回答问题就表扬,就加分。

古诗(包括词、曲)教学: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酣畅淋漓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悟,教师讲得很是陶醉,学生却在云里雾里。所以把朗读、赏析,品味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真正的古诗教学的前提。

让学生在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学生潜能: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

一、 让学生多诵读,读出情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适合先多读,在反复的吟诵中悟出诗意,品味诗情。

二、 让学生多想象,还原画面。

教师要避免“满堂问”和“满堂投影”,还要避免学生“满堂闹”。多给学生一点独立品读的时间,让学生首先读懂字面意思,然后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揣摩作者的立意,品析诗歌的手法,体悟诗歌的炼字。

三、分类指导,恰当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拨,交给学生一些读诗的常用方法。

1、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将有助于对诗歌的主旨理解、手法分析。因而,在平常的阅读中,需要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教师提供辅助资料。当然,在考场上,不可能查找资料,这就靠学生的平常积累,还可以通过关注“注释”来获得背景信息。

2、 按类猜读。事实上,学生对考题提供的诗歌不一定能全部读懂,所以,教会学生按类别揣摩古诗情感是一个有效的捷径。

古诗大致可以分为伤别离情类、咏史类、咏怀类、咏物类、边塞类、山水田园类、哲理诗等几个大类。按其类别,掌握这些类别的诗歌表现的情感类型、惯用的表现手法,将有利于快速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表现手法及品出炼字的绝妙。

如:  

案例1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请发挥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句诗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由诗歌的最后一句可以判定这是一首伤别离情类诗歌。要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第一问只需能读懂字面意思,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就可以了;而第二问需要抓住“何日是归年?”和“又”字,流露出的强烈的思乡之情。再将此情与前两句对照,很明显是以“乐景”衬“哀情”,由此可以悟出在字里行间渗透的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案例2

汴何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水殿龙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出游的船,他自己乘坐的称为“龙舟”,高四层,还有高三层的“水殿”九艘。   

①本诗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两词的用意是什么?

②诗人对隋炀帝修汴何这一历史事件持何种态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咏史诗。根据咏史诗一般抒发的情感,结合“注释”及隋朝史实,以上两题不难答出。

案例3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①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②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此诗是一首咏怀诗,题目一又提示托物寓意,于是从诗歌前两句我们可以揣摩出“作者讽刺了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再看最后一句,就可明白“警告题他们必定无好下场”之意,“天地”“清霜”喻示着浩然正气。

当让,其它类别的是均可根据一定的规律解读。这些方法是需要老师传授的,这是“授渔”,而不需直接“授鱼”。

总之,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探索,而不要越俎代庖,从而实现“少教多学”,既是当今教改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改革》2010年成都专家报告

2、“十二五”课题“少教多学”第一届年会《教师研修参考》

3、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模式及杜郎口“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有关文献

4、余映潮《这样教语文》ISBN978-7-5041-6391-2

 

张涛

[古诗文教学中少教多学探索]相关文章:

1.大小多少教案

2.认识多和少教案

3.中班语言大小多少教案

4.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探索论文

5.古诗文读后感

6.古诗文教学课件

7.探索的同义词

8.探索同义词及造句

9.古诗文经典诵读木兰诗

10.初中生古诗文纸笔竞赛预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