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纽约》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3-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导入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是世界著名的金融、贸易中心,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这里有着奇崛、伟岸、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随刘成章一起走进纽约,去感受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律动,品味作者笔下的繁华文字,聆听作者心中情感的强音。

二、出示学习流程

我们此次纽约之旅主要分为一些几个流程:

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悉心品析,学习写作美点;深情朗读,领悟炽热情感;广泛积累,丰富文学积淀。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听课文录音,识记字词,并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纽约的,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依据,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观察角度   相关的依据原句      所观事物       事物特点   表现手法

 街道仰视 “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映照出朵朵白云。”

     高楼大厦    重峦叠嶂

   (多和高)     比喻

 大厦俯视   “俯首望去……小人国的物事。”      整个纽约     纸上地球     比喻

 街道平视 “环顾四周……很像一颗画在纸上的地球了。”

  车、路、桥、灯  虫、线、琴、花     比喻

教师:仰视--“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映照出朵朵白云。”

俯视--“俯首望去……小人国的物事。”(帝国大厦世贸中心)

平视--“环顾四周……很像一颗画在纸上的地球了。”

教师:很明显街道仰视所观事物是--高楼大厦,对,这里的高楼大厦有什么特点?--多和高,的确纽约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交错,那么作者是如何体现纽约建筑的多和高?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运用比喻,作者独具匠心把高楼比作--山峰;把高楼之间的街道比作--沟壑。

教师:对,高楼多的就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教师:因为楼高,人走在街道就像是--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天窄的只剩下纵横的蓝线。街道像沟壑,文中是怎样写沟壑的?找出用波浪线画好。

教师::“山一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教师:我们来品味一下,本句出现最多的一词是--“沟壑”,对,沟壑一词反复强调,不断重叠,不但加强了语气,而且使人感觉急迫,群楼耸立的情景不禁让人眼花缭乱。

教师:本段除了运用比喻突出楼高而多外,还有一句是从侧面烘托楼高,是哪句?

   明确:“可是也有云……映照出朵朵白云”

教师:好的,我们把第一自然段齐读下去,体会纽约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交错吧。

教师:大厦俯视所观事物又是什么?--整个纽约,像什么?--纸上地球,比喻形象逼真,如同身临其境。

教师:作者大厦俯视,是站在制高点上观察的,文中具体写了纽约高楼象征物,是那两座高楼?--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

教师:大家齐读第二自然段“但与横空出世的……你的脚掌分明还能感到纽约的体温。”并完成思考练习二。

教师:

“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

   作者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比作擎天的椰子树和长颈鹿,把周围的建筑物比作蒿草和玩具,运用比喻、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的确,帝国大厦高102层,而世贸中心高110层分两座摩天楼和4幢办公楼及一座旅馆组成。

2.“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运用夸张。以“有如越过雪线”高处不胜寒,极夸楼之高。

3.“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教师:作者从高楼乘坐电梯降落下来,立即坠入喧嚣,进而平视观察街道,那么作者所观事物都有哪些?我们齐读4--5自然段找出来。

     --车、路、桥、灯

教师:作者分别把车、路、桥、灯比做什么?

     --虫、线、琴、花

教师:在这里,作者将地铁的哐当声比作地震,将汽车比喻为争先恐后的甲虫,将路比作线等等,将纽约的形象描绘的十分逼真。同时文中还运用长短句的使用,使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看下列相关短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

   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2.“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明确: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

教师,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值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比喻接一个比喻,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夸张接一个夸张,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的更热烈更富有生气,充分表现了纽约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风采。

教师:同学们描写景物除了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外,描写景物还可以用静态和动态描写,还可以动静结合,课文作者娴熟的运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方法,课文中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用了动态描写?试着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教师:静态:

第一段:“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映照出朵朵白云。”

第二段:“俯首望去……小人国的物事。”(帝国大厦世贸中心)

最后一段:“不知什么时候……浓重起来。”

作用:勾勒景物轮廓,让读者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的真实面貌。

动态:

第二段:“万里长风……无法站稳”--纽约上空风力之猛,衬托大厦高大雄伟。

第四段:纽约交通状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享受免费按摩”形象的写出了纽约城市紧张、急促、嘈杂、烦躁的生活,让人感受到忙碌和压力。

第四段:“甲虫心急火燎地奔驰而去……美丽动听。”表现了纽约纵横交错、发达、快捷的交通情况,也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

(静态描写勾勒了事物的轮廓,动态描写将景物写活,突出了纽约生活的律动,反映了紧张急促的生活,动静态描写交相辉映。)

(板书)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作者采用“移步换景”法,当然从小处看是采用“定点观察”法,是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来观察描写纽约的,那么采用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来观察描写纽约有什么作用?

  作用:正如文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多角度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纽约,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教师:有人说,人们热衷文字,因为这里有道德的闪光;人们亲近文字,因为这里有感情的流淌。作者以优美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异域风情,字里行间也融入了浓浓的情感,好的,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本文想一想作者在纽约有着怎样的独特感受呢?也就是说作者有着怎样的心理状态?

教师:我们不妨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加以体会。

教师:思考练习三

①“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明确;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它能早日繁荣富强的强烈情感。

②“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明确;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教师:由此可见文中反映了作者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同时对其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震耳欲聋,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现代文明”。褒中有贬;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西方高度的物质文明)

   另一方面,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它能早日繁荣富强。(祖国落后的经济面貌)

教师: 作者身处异乡,看到奇崛、壮绝的异域文明,字里行间流露的依然是对故土家园的热爱,那么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必须奋发图强,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力争使我们的祖国早日步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主题:本文通过描写纽约繁荣的景象,表现了纽约城的勃勃生机,也反映了纽约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

七、教师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与刘成章一起走进纽约城,感受到了作者精彩的描写和别样的异域文化,有人说“纽约是孩子的天堂,成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场。”也有人说“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的确,纽约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万花筒,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魔幻镜。这里有高雅的艺术,也有最低级的娱乐;有优雅的教堂圣地,也是犯罪的温床;有豪门,也有乞丐,所以说它是天堂也是地狱。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要集其所长,弃其糟粕,你们是建设者,要用智慧辨识是与非,假恶丑,努力学习,为国震威名。  

杨思立

[《走进纽约》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走进具象艺术教案

2.大班社会活动教案《走进小学》

3.《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4.语文版小学课件

5.走进父母主题班会教案

6.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7.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8.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9.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10.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