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用功的孩子不一定成绩好,但成绩好的学生无一不是学习用功的学生
一、初三学生的一些特点
1、身体发育的特点
家长们都知道,13-16岁的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也是人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在生理发育上,这一时期不但是人的身高、体重等身体外形的第二次突增阶段,而且,生理机能逐步健全,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身体的急剧变化,使得青春期的初中生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别于成人。常发生一些青春期常见的疾病,而且在心理上也会产生激励动荡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因此,家长只有了解初中生生理发育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初中生身体成熟、性成熟过程的一系列身心变化,才能掌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孩子顺利地渡过青春期这一“危险阶段”,实施正确的卫生保健,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时期开端,他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许多父母在分析孩子的青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困惑:“以前我女儿什么事都对我说,喜欢和我在一起,上了中学以后,我们母女反而疏远了许多,她很少向我述说什么了,在家里沉闷寡言,似乎不愿和我呆在一起。”“我儿子现在不愿让我去收拾他的房间,有时我也想知道他在干什么,翻了他的东西,他知道后就大发脾气,现在他把自己的抽屉都上了锁。”“我孩子不听话,我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他总是嫌我烦,我叫他不要这样,他偏要这样,真拿他没办法。他在小学时不是这样的,现在怎么会变得那么爱顶嘴,那么冲动。”……对这些困惑加以分析,原因主要在于父母仍用不变的方式来教育变化了的孩子。父母往往只看到生理上的变化,却忽视孩子心理上的变化,依然把子女看成“儿童”,按照以往的老方法来教育他们。
其实,孩子到初中,心理发展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已开始认识到自己长大了,产生一种“成人感”,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显示认知上、情感上的独立,具有了不同于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3、学习特点
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虽花费了不少心血和许多口舌,但效果甚微,有的甚至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家长虽有教子之志,但无教子之方,他们既不了解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也不太懂得对孩子进行家庭辅导的方法。初三学习的特点:学习内容增多加深很快,常识性的东西越来越少,而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对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记忆的方法更偏更于理解记忆,联想记忆,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的批判性也日益增强,常提出一些疑问和不同的看法,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争论。此外,他们的意志力也在增强,能较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和自制力。学习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可以独立地进行课外学习,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方式上也明显多样化,如调查、访问、简单的实验、讨论等。总而言之,学习的内容深化了,学习方法多样化了,学习能力提高了。
二、主要外在的一些表现
1、早恋
少男少女在一起,难免产生青春的躁动和心灵的波颤,乃至萌发出一种朦胧的爱恋和憧憬,青春期异性之间的这种爱慕和憧憬,正如早晨太阳初升时的一层薄雾,它是美丽的,是一种纯真的感情,是性生理开始成熟,性意识逐渐觉醒和发展的一种表现,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表明,青春期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异性之间释放性心理能量,具体地说,青春期男女之间的正当交往,无论是集体活动,小组活动或其他交往,都可以使青少年满足对异性的好奇心,在与异性同龄人的交往中,他们的性心理能量得到自然的释放。
2、上网
据北京、上海、广州等9个城市的最新调查显示:六成孩子会用电脑,两成的孩子会上网,电脑、上网无论从便捷的通讯还是从信息教育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件好事情。问题在于青少年的意志力还不够强,容易一头扎进网中,脱身不得。带来了许多影响青少年健康发育的网络问题:首先是身体健康问题。沉溺于游戏,长时间近距离接触闪烁不定的电脑显示屏,会严重损害视力,其次是心理健康问题。性格内向的孩子,因玩电脑成癖,常上网倾吐心声,减少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变得更加孤僻闭塞,难于与人沟通,甚至导致“心理闭锁”。早恋现象也不容忽视,有些孩子毫不客气地进入成人信息世界,在不恰当的时候窥视并模仿成人的隐秘。另外,网络也有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3、厌学
随着课程难度的不断加深,教学进度的不断加快,又是新课,又是复习,对部分学生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不想听老师上课,不想做作业,或是一抄了事,成绩差了也无所谓,进而会产生一些其他问题,在这一点上,进初三以后更应引起重视。
4、爱打扮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注意打扮,喜欢在别人面前显露自己,这是必然的,也是孩子逐渐成熟的象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从用的文具盒、包书的纸,穿的衣裤鞋袜、发型、发夹等都十分讲究,有的甚至用首饰、耳环、化妆品悄悄打扮自己,有的孩子之间相互攀比,消费大手大脚,标新立异以此来吸引别人的目光。
三、做父母的一些做法
1、打骂孩子
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据最新调查发现,家庭教育暴露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被调查的139份男生问卷中,挨过打的男生127名,只有9人从未挨过打,女生稍少一些,对于家长选择“打”这一举措,很多学生认为家长的打骂教育是正确(其实是违心的),只不过因为太普遍了,他们的育人观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或情不自禁地接收下来,孩子成绩差了要打,上网要打,早恋要打,自己心情不好也要打。
2、陪孩子读书
家长关心孩子的生活,无可厚非,但仅仅停留在“让他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等本能义务上,还很不够。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关心的还是孩子在学校的考分,回家以后陪读、陪背:“我一回家,妈妈就陪着我背书,看我做作业”,“当我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妈妈就批评我,教育我”,“当我考试得到了好成绩,爸爸、妈妈就给我发奖金。”如此种种,我认为仅仅还只是低层次的关心而已。
3、总喜欢提自己当年如何
很多家长动不动就对孩子这样说,我当年如何如何,哪像你现在……这样说的动机当然不坏,无非是想激励孩子向自己看齐,把学习搞上去。但这种说法本身就有问题,问题就在于:你当年的“如何”究竟如何呢?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当年我的父母不管我,我不也是学得挺好的吗?孩子不用管,由他自己去吧,将来自然会好的。”时代不同了,过去哪些是好的,仍应借鉴,哪些事过境迁了,就应该放弃,今天的哪些做法有问题,更应该想办法改进。
4、成绩不行请“家教”
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尽如意,也不分青红皂白,宁愿自己省吃俭用,给子女请“家庭教师”,进行补课辅导,有些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或者说是某段时间,某门课程上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整体进步不大,而且有些学生还会产生依赖思想,放弃最主要的课堂45分钟,得不偿失。
5、“四个过多,一个过高”
(1)满足过多;(2)照顾过多;(3)包办过多;(4)禁止过多;(5)期望过高。
四、如何当好学生的家长
1、八字方针
看见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们是否能面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总是处理自如?怎样做一位合格的中学生家长?问题的答案,就在以下的八个字之中。
(1)了解。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一般家长都会说,我每天与他(她)朝夕相处,肯定了解。但你知道孩子现在要些什么?心思放在什么地方?看见孩子学习不努力,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她)在生活、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孩子怎样评价你?……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理解。面对孩子的问题,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十分必要,如孩子学习不努力,上课不听讲,不交作业,在指责孩子前,先想想是不是因为孩子的基础差,听不懂,没兴趣,知道原因后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父母向孩子讲述自己或他人当年如何通过刻苦学习、拼命工作,换来成功的结果。孩子听后却不以为然,我心依旧。为什么有如此反差?其实很简单,这个问题仍然是没有从孩子的心理、年龄、经历去理解,而按成年人(甚至伟人)的要求去要求中学生,这当然有问题。
(3)鼓励。中学生面对的问题是: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长,家长要求高,竞争日趋激烈,心理承受能力差。就是成绩好的学生,也常感到身心疲惫,何况基础较差的孩子。在这种背景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还不断地唠叨、施压、说教,自然换来的是孩子的厌学、烦躁、消极抵抗,可以说某些家长将自己的孩子毁在自己的手中。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良方是鼓励,和孩子坐下来谈谈,听听他(她)的心声,给孩子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哪怕就是一点安慰,看到孩子的一点进步就是鼓励,让他(她)在生活学习的道路上充满成就感,充满自信心,充满勇气,我想他(她)就会成功。
(4)督促。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常听家长讲:“孩子学的课程我都不懂。”其实,孩子的天性是贪玩的,对孩子缺乏督促,就是对孩子的放任,不自觉的孩子就会荒废学业。督促的目标,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规律,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及时指出孩子的问题,不断地和懒惰作斗争。这一切比你能辅导孩子学课本知识更为重要。
以上“八字方针”,是我既作教师又作家长的一点体会,提供给中学生的家长朋友们,以作参考。总之,面对中学生,应少说多做。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我们的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正确看待考试和分数
考试,古今中外都有,尽管它有各种弊端,也有人想废弃,但总还没找到一种比它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来代替它。因此,我们就要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对待它,以指导孩子认真对待学校的各种考试,诸如平时考、期末考、毕业考等,可以起到总结学习经验、巩固加深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作用。既不要过于看重,也不要满不在乎。要想考出好成绩,重在平时学好每一科,学好每一课。如果平时没打好基础,只到考试时才乱抓一气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考试前的系统复习是必要的,通过复习,找到弱科和弱项及时弥补,明确各科重点难点,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
考试之前,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良好的环境,鼓励孩子努力考好,但也要有考不理想的思想准备,不要向孩子提考多少分的具体要求和考试成绩好坏的奖惩条件,要使其保持一个平静的、力争上游的心理状态。否则,不但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不利于考试,而且也影响孩子正确学习目的的建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考后,分数多少要了解,因它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成绩的好坏。但也不尽然。目前,分数高能力低的现象很普遍。个别学生还有作弊现象。了解分数后,高就高兴、就表扬,低就生气、就批评,甚至打骂,这是不应当的,也是很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具体分析各科分数高低的原因,从中总结学习经验,找出失分的具体原因:是平时没学会,没复习到,还是考试时粗心马虎……并把缺陷部分及时设法弥补上,以利今后的前进。通过考试,还要分析总结学习方法的得失,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和改进状况等,坚持这样做,考试就起到了既能巩固、加深知识,又能提高自身素质的作用。
初三学习阶段是孩子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是自我意识和智慧的增长期,同时也是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的时期,因此极易出现种种心理上的困惑和矛盾。升入初三的孩子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面对对社会的挑战、家长的压力、老师的要求,极易出现心理偏差,表现出自卑、忧郁、焦虑等症状,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其实这些现象在我们初三的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出现的种种心理不适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话,就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所以我们初三孩子很有必要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在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节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帮助孩子做以下的几件事。
一、帮助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们在初中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就一定能在学习上突飞猛进,赶超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这是不现实的。我们提醒孩子们找准自己在班级中、年级中的位置,树立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自己学习情况的实际出发,才能进步,才能找到学习的信心。否则,只能是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徒增痛苦,对自己的学习是无益的。
有些孩子在进入初三后,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老是觉得自己以前的知识没有学好,担心剩下的时间全用来复习都不够用,少数孩子总是在自己吓唬自己,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对学习的担心和焦虑中。这时候我们老师总是不断的告诉我们孩子如果大家能合理高效地利用考试前剩下的时间,充分复习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教会孩子进行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比如在学习的地方写一些小纸条,如:“塌塌实实复习,不急躁”;“请把注意力从担心转到学习活动上”;“不和别人比,只做自己该做的”等,让这样的一些小纸条会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找回信心。同时我们也提醒孩子们学习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会了就是会了,不会就是不会,不要不懂装懂,对自己不负责任,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主动跟任课老师交流;同时希望他们学习上不要急功近利,奢望这个星期努力了,下个星期成绩就要有明显地提高。“成绩的提高是要达到一定量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显现出来的,所以孩子们对学习要有耐心。”---这是我们初三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二、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1.我们要求孩子们在学习上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学习计划。制定阶段性的学习计划时要注意先复习好基本知识中自己的薄弱环节,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攻破,自己看书做习题还不能掌握的情况下,要勤于张口向老师或孩子请教。总之,我们告诉他们一个原则:无论用什么方式,考试范围内的基本知识必须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我们一直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制定学习计划对孩子们会起着稳定心理的作用。在跟孩子的交谈中,我们都会了解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无序状态,人就越容易四处出击,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人心理慌乱、焦急,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如果制定了合理的学习计划,孩子们就会在学习上有条不紊,知道自己已经完成了什么,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完成,对于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还可以使孩子们形成学习成就感,会更加增强孩子们学习的信心。
2.除了要求孩子们在制定总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学习计划的同时,我们还告诉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奋斗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要正确地评估自己,要实事求是,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目标可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就是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中考时想考什么样的学校。近期目标就是在每天你要达到怎样一个状态水平。目标一旦确定,我们需要孩子们敢于公开,因此我们利用班会课,孩子座谈会,个别谈心来了解孩子们的奋斗目标,并且希望他们与家长交流自己的目标。这样,孩子们自己可以给自己增加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老师、家长、孩子的督促。
三、通过强调劳逸结合 ,帮助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尽管我们一再地强调初三的学习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但事实上仍有太多的孩子进行“学习疲劳战”。所以我们组织大课间活动,充分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孩子们的体质得到了增强,孩子的身心也得到了调节了,使孩子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我们老师会告诉孩子们“劳逸结合”不是我们学习不努力、要偷懒,是为了能够保证我们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能量,学习不是谁用的时间长谁就一定能够成绩好,学习重在方法和效果。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注重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我们一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四、帮助他们处理好几个关系
(1)与家长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各有不同:有的放在面上,有的放在心上,有的喜欢唠叨,有的不大过问。有的孩子嫌家长罗嗦,有的孩子怨家长关心不够。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突发事件等等,也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因此我们会利用家长会,电话交流等方式,不止一次的要求家长不要把对小孩的关心一直放在一些僵硬的分数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小孩的全方位的发展,我们初三孩子家长每周应该跟自己小孩做的一件事就是沟通与交流
(2)与老师的关系。在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难免会产生不协调的情况。首先我们要求老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主动与孩子交流,主动帮助孩子,当然也要求孩子们也要尊重老师,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3)与孩子的关系。孩子之间的性格、习惯、爱好、志趣各异,长时间相处在一起,难免会有隔阂、磨擦。我们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思想。我们要让孩子懂得孩子间要团结互助,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遇到矛盾要讲风格。有什么委屈,可以向老师、家长提出,从大人们那里得到帮助。
当然事物每天都在变化,孩子的心理也一直在变化中,作为我们初三毕业班的老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多关心,多体贴,多沟通、交流,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完成初中的学习生涯。
朴实大方而又不落俗套,追求时尚却不盲从,思想前卫却很低调。时尚属于瞬间,品质属于永远
我的绚丽人生从这里起步!
林天明
[孩子到了初三,作为家长我们该做点什么?]相关文章:
5.
10.作为班长家长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