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戏曲学笔记(综合艺术知识)

发布时间:2016-3-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戏剧和戏曲的区别

狭义的戏剧专职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载欧洲各国发展起来既而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在中国称为“话剧”;

广义的戏剧即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传统的以及现当代的各种戏剧形式。

 戏剧的划分

西方:戏剧学类单指话剧,歌剧(音乐)、舞剧(舞蹈)都被排除在外;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

    虚,指的是动作中所要操作或附着的东西并不存在,如开门的门,上马的马;拟,是仿照、模拟生活动作,开门、上马的动作完全模仿生活中的动作,用真实的生活动作来引起观众的幻觉。

1. 戏剧表演的动作具有变形、强化、美化的性质,以及程式化的特点,有统一的规范。

2. 戏曲时空随剧中人的叙述,根据人物的身份、动作而随意确立。

3. 戏曲表演脱形求神,用经过提炼的、美化的抽象的表演来揭示生活现象的底蕴。

 宋元南戏

--以南方方言、南方曲调所组成的一种民间戏曲。

1. 南戏之祖:《琵琶记》。

2. 《琵琶记》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史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问世,标志着南戏已经成型;

3. 最早的南戏--《张协状元》,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宋代南戏剧本;

4. 最成功的南戏--《琵琶记》(元末,高明),昆曲常演的《吃糠》、《描容》、《上路》、《扫松》、《坠马》均出自《琵琶记》。

 元杂剧

1. 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2. 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 悲剧《窦娥冤》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结合。 

△ 喜剧《望江亭》,川剧《谭记儿》、京剧《望江亭》均改编于此,京剧《望江亭》是张君秋先生的代表作;

△ 喜剧《救风尘》;

△ 历史剧《单刀会》取自三国题材。

3. 元杂剧常识:

1) 结构一般以一本四折为单位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四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矛盾   

的起、承、转、合四个过程。所谓“折”,即现在戏剧中的“幕”,每一折都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

2) “楔子”,相当于现在戏剧的“过场戏”。作用是补充说明情节,又不影响剧情 

的紧凑简练,是戏剧冲突更迅速有力地推向高潮,但决不允许将楔子加在最后。

3) 采用的曲调是北曲,吸收了宋金词、曲和诸宫调的成分,比较高亢激昂;

4) 演唱形式,每折只有一个主要角色独唱(旦本/末本),其他人都只能说。

4. 王实甫       《西厢记》

1) 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会真记》,但将其改编为反封建的自主爱情主题。

2) 五本二十一折,体制宏伟。

5. 纪君祥       历史悲剧《赵氏孤儿》

1) 元杂剧中的现实主义杰作;《太和正音谱》评其词曲风格,喻为“雪里梅花”;

2) 法国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

3) 第一个传到欧洲,也是18世纪唯一在欧洲流传的中国戏剧,对18世纪欧洲的戏剧文学和戏剧舞台演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南戏《赵氏孤儿记》、明代传奇《八义记》、清代京剧和地方戏《八义图》、近代京剧《搜孤救孤》均改编于此。

6. 郑光祖        痴情传奇《倩女离魂》

1)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代表了后期元杂剧创作的辉煌。

2) 题材出自唐传奇陈玄祐的《离魂记》,在情节和语言上受《西厢记》影响;

 明传奇

--中国戏剧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以南曲为基础而兼收北曲的新体制,以昆山腔为主,题材方面则“十部传奇九言情”。

1. 李开先        《宝剑记》

1) 改编自《水浒传》,讲的是林冲与高裘之间忠与奸的斗争;

2) 昆曲《夜奔》改编于此,侯永奎、李少春、裴艳玲都以演《林冲夜奔》而知名。

2. 梁辰鱼        《浣纱记》

1) 昆山腔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流行借助于此;

2) 所谓“不多出韵,平仄甚谐,共调不失”;

3) 内容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的故事中交织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曲折;

4) 取自《史记吴越世家》和赵晔的《吴越春秋》;

5) 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用于清偿,梁辰鱼将昆山腔用于舞台演出;

3. 周朝俊        《红梅记》

1) 明代后期著名的流派有吴江派和临川派,周朝俊并非这两派中人,但兼具吴江派的声律之长和临川派的文辞之美,有人称他是双美派;

2) 当代著名作家孟超根据此剧中部分情节编写了京剧《李慧娘》

3) 成为昆剧的保留剧目,影响至今。

4.  薛近兖        《绣襦记》

1) 取材于唐代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为昆、越、川、豫剧等的保留曲目。

5.  王世贞        《鸣凤记》

1) 取材自现实生活,参与现实斗争,采取多人多事的结构,为昆曲保留曲目。

6.  汤显祖        《牡丹亭》

1) 明代戏剧临川派的领袖,所居之处名“玉茗堂”,所写《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合称为“玉茗堂四梦”;

2) 浪漫主义杰作,以“情”胜“理”,歌颂了个性解放;

3) 又名《还魂记》,改编自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4) 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汤显祖认为戏剧作品要言情,以表达情感内容为主,提倡才情,不忌丽辞,不拘音律;而沈璟则认为必须合乎音律。

5) 成为昆剧保留剧目,另有《劝农》、《闺塾》、《惊梦》、《寻梦》等单独演出。

7. 阮大铖        《燕子笺》

1)两线戏剧,昆曲《狗洞》取自于此;

 清传奇

1. 李玉

△ 时事剧《清忠谱》

1) 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作家群,有朱素臣、朱佐朝、叶时章、邱园、张大复等人,大都出身下层社会,剧作揭露黑暗现实有力、适合舞台演出。

2) “一、人、永、占”四剧,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3) 时事剧《清忠谱》、《万民安》;

4) 《清忠谱》第一次在戏剧舞台上描写了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场面;

5) 其中《拉众》、《鞭差》、《打尉》等内容后被改编为京剧《五人义》;

        △ 《千钟禄》

2.  李渔        《风筝误》

1) 清朝前期“风情喜剧”流行于世,以李渔的《笠翁十种曲》和万树的《拥双艳三种》为代表,重在发掘戏曲的娱乐功能,清洁新奇,结构精巧,语言通俗,在喜剧手法上颇有创造。

2) 著有《风筝误》、《比目鱼》、《奈何天》、《蜃中楼》等,合称《笠翁十种曲》;

3) 《闲情偶记》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戏剧理论专著,总结古代的戏曲理论,主张写“一人一事”;

4) 梅兰芳《凤还巢》改编于此。

《比目鱼》

1) 描写戏曲艺人的情感生活;

3.  洪昇        《长生殿》

1) 洪昇与孔尚任被合称为“南洪北孔”,《长生殿》和《桃花扇》既具有苏州派作家作品深刻的现实性,又有历史抒情剧作家作品浓郁的抒情性,即有风情戏剧中的男女爱情描写,又把爱情与政治结合了起来,使爱情剧有了新高度,被誉为传奇创作的双峰。

2) 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4. 孔尚任      《桃花扇》

1) 以明代崇祯十六年到南明福王二年这段历史为题材,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伎李香君的爱情为情节线索,以复社文人继承东林党反对宦官专权的传统、与魏忠贤余孽阮大铖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展示了明末南明王朝覆亡的广阔的历史画面;

2) 王丹凤主演电影《桃花扇》,胡连翠指导黄梅戏电视剧《桃花扇》。

 近现代戏剧

    1. “花雅之争”

1) 花部和雅部都是戏曲名词,雅部指的是北京、扬州等地的封建士大夫把昆腔成为雅部,而昆腔以外的地方戏曲叫做花部。

2) 两种戏曲形式共生,出现了争夺观众、争夺舞台、争夺票房的现象。秦腔艺人魏长生在北京的演出标志着“花部”已与“雅部”势均力敌;

3) “花雅之争”的结果是成熟典雅的昆剧没有竞争过驳杂粗陋的花部诸腔。花部诸强后来经过各种演变形成了今天的京剧和多种多样的地方戏。

2. 京剧的形成

1) 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京,将二黄、西皮两种声腔带入北京,西皮、二黄两种声腔吸收了其他剧种的长处而逐渐形成了皮黄剧,也就是后来的京剧。

2) 1905年第一部京剧电影《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

3) 旦行艺术--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

4) 生行艺术--余叔岩、杨小楼;

5) 行当--戏曲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角色形象体系,行当的划分使表演更规范化、技术化,也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分为“生、旦、净、丑”四大基本门类。

6) “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

3. 昆曲再生

--第一出在新中国舞台上引起轰动的戏曲是昆曲《十五贯》,由明末清初朱素臣的《双熊梦》改编而来。

4.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艺术片是1953年拍摄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5. 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打渔杀家》等等。

 现当代话剧

1.  早期话剧(文明戏)

   1) 是萌芽期的中国话剧,活动中心在上海。最早的剧目《官场丑史》;

   2) “春柳社”,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的综合性艺术团体。建国后第一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欧阳予倩参与其中。

   3) 《黑奴吁天录》,曾孝谷根据斯陀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

   4) 《共和万岁》和《家庭恩怨记》;

2.  现代话剧的诞生

1)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从此以后中国话剧严格的导演制度建立起来,话剧作为完整的舞台    艺术样式,在我国开始形成。

2) 1928年4月,在洪深建议下,将“话剧”作为统一名称。

3) 田汉《获虎之夜》;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熊佛西《一片爱国心》

3. 左翼话剧(1927~1937)

1) 我国现代话剧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2) “南田北熊”   田汉--“南国社”--《名优之死》;

                             熊佛西--《艺术家》、《醉了》

3) 夏衍--《上海屋檐下》、《赛金花》、《秋瑾传》

4) 曹禺

--《雷雨》,第一个成功借鉴了索福特勒斯、易卜生等人剧作的“锁闭式”结构,将长达三十年的戏剧时间集中在一天一夜内表现,将三十年前、三年前发生的事情同当前正在进行的情节有机地、形象地交织在一起,将偶然性的事件组织到剧本行动中去,使之成为剧本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日出》,“人像展览式”的结构方法。

--《原野》

《雷雨》、《日出》、《原野》这抗战前曹禺创作“三部曲”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成熟,是我国的多幕剧创作在容量上和艺术质量上都出现了巨大的突破。

4. 抗战话剧与战后话剧(1937~1949)

1) 抗战初期,主要是独幕剧、活报剧、街头剧,其中《放下你的鞭子》、《最后一计》和《三江好》被合称为“好一计鞭子”;

2) 夏衍--《法西斯细菌》;

3) 郭沫若--《屈原》;

4) 曹禺--《北京人》,成功借鉴了民族传统和契诃夫剧作沉于朴素的风格,是其剧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5) 吴祖光--《风雪夜归人》;

6) 曹禺--《家》,根据老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

7) 田汉--《丽人行》;

8) 陈白尘--《升官图》

5. 话剧在曲折中前进(1949~1966)

1) 胡可--《战斗里成长》;

2) 陈其通--《万水千山》;

3) 老舍--《茶馆》,是新中国第一次出国演出的剧目,被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

4) 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关汉卿》被誉为我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5) 郭沫若--《蔡文姬》;

6) 曹禺--《胆剑篇》;

7) 朱祖贻、李光--《甲午海战》;

8)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被改编成电影。

9) 任德耀--儿童话剧《马兰花》,作者是我国的“儿童剧之父”。

袁蕾

[中国戏剧戏曲学笔记(综合艺术知识)]相关文章:

1.综合社区基础知识试题

2.2017 综合基础知识试题

3.福建综合基础知识试题

4.综合基础培训知识试题

5.部门综合文秘专业知识

6.综合文秘专业知识

7.综合基础知识科技试题

8.综合基础知识试题

9.医学综合基础知识试题

10.重庆综合基础知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