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成语的解题技巧:
1、辨源流,切忌望文生义2.析多义,切忌顾此失彼3、审形似,切忌意义混淆4、辨程度,切忌轻重失当5析语义,切忌重复矛盾。6、晓褒贬,切忌感情颠倒7、知敬谦,切忌敬谦错位。8、辨对象,切忌张冠李戴 9、看语法,切忌不合逻辑。
谦辞成语:贻笑大方 无功受禄 忝列门墙 信笔涂鸦 一孔之见 才疏学浅 尸位素餐 不足挂齿:雕虫小技 区区此心 班门弄斧 蓬荜生辉 抛砖引玉 挂一漏万 敬谢不敏 不情之请(客套话,谦称不合情理的请求 ,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笨鸟先飞 敬谢不敏 无功受禄
敬辞成语:高抬贵手 不吝赐教 鼎力相助 洗耳恭听 率先垂范 鼎力相助
不带宾语的成语:
出奇制胜:不可作“出奇制胜敌人的妙计”。 耳濡目染:不可作“耳濡目染了这些事情”。
漠不关心:不可作“漠不关心群众的疾苦”。 求全责备:不可作“求全责备自己”。
视而不见:不可作“视而不见这些事情”。 司空见惯:不可作“司空见惯这些浪费现象了”。
妄自菲薄:不可作“不要妄自菲薄自己”。 自怨自艾:不可作“自怨自艾命运不佳
用于否定句和问句中的成语:
等量齐观 望其项背 同日而语 相提并论 一概而论 无时无刻 一蹴而就 鹿死谁手 等闲视之
二、语病解题技巧:A.主干分析法B.抓标志法C.逻辑分析法D语感法。
牢记几种常见的杂糅格式(括号内为两种可供选择的正确句式):被…… 束缚下(被……束缚,在……束缚下)
1.听到……噩耗传来(听到……噩耗;……噩耗传来)2.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3.以……即可(以……为宜;……即可) 4.为了……为目的(以……为目的的;是为了……)
5.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6.打着……为幌子(以……为幌子;打着……的幌子)
7.由于……下(由于……;在……下) 8.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9.经过……下(经过……;在……下) 10. 是出于……决定的11。(是出于……;是由……决定的)
12.借口……为名(借口……;以……为名) 13.被……束缚下(被……束缚;在……束缚下)
13.是因为……的原因(是因为……;原因是……) 14.有……组成(有……;由……组成)
15.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16。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17.围绕以……为中心(围绕……中心;以……为中心) 18.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19.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制而成的) 20.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21.被…… 束缚下(被……束缚,在……束缚下) 22. 深受……所……(深受……;为……所……)
牢记几个常考的典型病句 :
1..经过(或由于)艰辛的努力,使她提高了学习成绩。(介词掩盖主语--去掉介词“经过”)
2.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对于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亚洲各国人民是不能容忍的。||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主客颠倒 )
3. 12月4日,各企业通过(介词)十四天的展销活动,最后“金霞”生态米、金井牌毛尖等98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了本届农博会的产品金奖。(句式杂糅--话题转移 把“通过”放在句首 。)
4.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主语)推出(谓语)第一届炮仗花节和“狗”文化系列活动(宾语)都给节日添上了喜庆的色彩。(句式杂糅--“藕断丝连”:前面句子的宾语充当下句话的主语。)
三、连贯题解题技巧:
①话题要一致 ②音节要和协(尾字押韵;结构一致;句子由短而长;注意平仄)
③句式要一致 ④顶真式衔接(上句结尾部分作下句开头部分 注意写景文字) ⑤前后照应
⑥关联词搭配要恰当⑦意境要一致 ⑧手法一致 ⑨逻辑顺序要合理
律诗和绝句排序:形式上:①押韵 ②律诗要考虑颔联与颈联的对仗 ③相粘原则 ④ 结构上 起承转合
内容上:意境或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词语题:
1、实词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①辨析词性 ②语境推断③辨析字形④辨析对称结构⑤联想教材与成语⑥代入法: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2、虚词题:牢记熟悉例子的含义,采用代入法、排除法及语法分析法能够快速作出正确的选择。(温习18个虚词)
(二)、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
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
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强加因果关系。
(三)、断句题目:断句处--①宾语(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和代词)后②主语前③对称结构之间④句末语气词后⑤形容词谓语后、不及物动词谓语后等 ⑥总句后
(四)、文言翻译题:能直译,就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
常考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翻译时要加“是”。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此乃天也。乃--就是)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翻译时要有“被”。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翻译时要补充相应成分
(1)省略主语 (2)省略宾语(3)省略介词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翻译时要调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序
名词+之+修饰语(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或数量词短语)+ 马之千里者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翻译时要调序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常见固定结构:(句子中出现了就一定要翻译,因其往往是得分点)
(一)表示疑问: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⑤岂(其)……哉(乎,耶)(难道……吗?)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②得无(微)……乎?(该不会……吧?))③其……与(欤)(大概……吧)?(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②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随后,不久。 既……且……:又……又… 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1)这样却 (2)但是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虽然:(1)虽然如此(2)即使如此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有以: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 无以,无法。 相率:竟一起。 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 是以=是故=用是 :因此 既而:不久,一会儿
五、高考论述类文章阅读: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㈠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内容。
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
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㈥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㈦颠倒因果 ㈧强加因果 ㈨无中生有 ㈩答非所问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六、诗歌鉴赏:
诗歌类型(按题材分):
⑵ 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识记常用意象的内涵)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高考诗词鉴赏规范答题:
题目
类型 提问方式 答题公式
1分析意境型 ①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公式: 意象+画面+意境特点+情感
模式: 诗歌描写了 意象;②营造 的氛围,组成一幅 的画面;③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或给人 的启示和思考。
思路: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②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 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明确思想感情,或启示。
2分析主旨(情感)型题 ①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诗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这首诗寄托怎样的的情怀? 公式: 诗句描述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
模式:诗中描写了 (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的内容,抒发了 的思想感情。
把握情感的关键___四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
3分析抒情形象型
①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②诗中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③诗中某一意象有什么特点? 象征了什么品格。
公式: 形象特点(定性)+抓关键词句分析+明确情感
模式:诗中描写的是 的形象。通过
句对 的描写,直接表现了 。诗中
句,用 手法,表现了 。
4字词领全诗型(诗眼)型
①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诗眼),为什么?
② 哪个字词是全诗歌的关键(诗眼),为什么?
公式: 同意/不同意+结合首、颔、颈、尾阐述理由+重申观点。
模式:同意/不同意。诗歌首联 ;颔联 ;颈联 ;联收 ,所以 。所以 。
关键的理解宜有两个层面:一是形式,结构上关键;二是内容,主旨表达上的“关键”。
关键词的作用:①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②点明全诗的感情基调;③揭示全诗的主旨思想;
④抓住这个词以小见大,把握全诗。
5炼字型
①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公式: 释义+手法+情感
模式: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的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在结构上起…作用,等。
炼字常用的表现手法: 拟人、渲染、烘托、对比、对偶、以动衬静,化静为动,情景交融等。
6分析句意型 ①这句诗好在哪里?
②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公式: 含义+ 手法+具体分析+感情。
模式:某句诗意思是 ,用了 的手法,写了
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使什么变得怎么样,具有 的优点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7.分析手法型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
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③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有何效果? 公式: 手法+具体分析+感情。
模式:某句诗用了 的手法写了 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使什么变得怎么样,具有 的优点。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8分析诗歌理趣型 ①“理趣”,是要说理而有趣。理趣是指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表现特定的生活真理,使人受到有益的启示。
古代诗论家说,这首诗很有“理趣”。请结合诗谈你的感受。
公式: 形象+手法+表达的哲理。
模式:诗歌 句描绘了 形象。用 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 的生活哲理。
9分析语言特色型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谓王观的作品“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诗的“新丽”体现在什么地方?试作简要赏析。 公式: 语言总特色+抓关键词分析+感情。
模式:某句诗有 的语言特色,首联 ;颔联 ;颈联 ;联收 ,所以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思路: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情感)。
七、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题目类型 提问方式 答题模式
1.(1)关键性词语理解题
(2)关键性句子理解题
(1)某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赏析句子 词语:①解释词义(词性同)
②有手法要点明(无则省略)
③明确思想感情。
句子:①解释句子关键词义②有修辞手法要点明③明确思想感情
2.句段作用(好处)类题目
注意:不同文体的文段其作用不相同。记牢:写景段或写人叙事段或抒情议论段的作用。 (1).文中第几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赏析某段的妙处。 内容上:①段意②情感。
形式上;:①手法②结构上的作用。
记住常用术语: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3.分析布局谋篇类题目。
结构技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巧设伏笔|抑扬法|张弛有度|以小见大|设悬念|意外法|巧合法| (1) 文章的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2)文章的布局谋篇上有着怎样的特点?
(3)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
①先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②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或结构技法),如总分总、逐层递进、先抑后扬。
4.鉴赏形象类题目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按总分式来回答。
①概括形象的特征
②结合关键词句分析
③.明确情感
5.信息筛选类题目 文章描述的对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概括。(此类题答案全在文中找) 步骤:①提取要点词语
②分点整合答案。
6.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类题目 请概括第几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步骤:①.划分本段(或全文)的层次,
②提取要点词语(或句子),
③整合答案。
7.鉴赏表达技巧类题目 文章第几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来写描述对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明确手法
②分析手法
③.明确情感
8.概括主题类题目
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例题: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主要内容概括) 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这一现状的忧思与批评.(主旨)
答案1:①.一句话归纳主旨
②结合内容分析(有手法可以适当点明)
③总结,进一步强化主旨(分数多,详细行文)
答案2:主要内容概括+主旨
模式:文章通过叙述……的事情,揭示了……
(一句话归纳)(分数少,间要行文)
补充:
(一)修辞手法类型 : 反语、反问、双关、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生动形象,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拟人与拟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借代--突出特征,增强形象性;使语言委婉含蓄,幽默俏皮。
反复--强调内容,一唱三叹,能加强节奏和抒情效果。
(二)表达方式
ⅰ描写:
1.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点明背景和时间,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3.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
4.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6.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7.描写景物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想象。
8.描写景物的方法: 拟人、比喻、夸张、通感、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衬托(正衬与反衬)、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白描(粗笔勾勒)
9.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ⅱ记叙:
1.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3.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ⅲ议论:
1.议论文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作用: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明力)、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
ⅳ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典故抒情,借史抒情,借事抒情 借古讽今,
ⅴ说明: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注意:
1.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性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3.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不同人称作用题答题程式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外国小说中称为“全知视角”)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外国小说称为“全知视角”)
(四)、审美鉴赏性试题:(就文章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赏析。)
题目:请选择一个角度赏析这篇文章(或这首诗)。
写作时只能紧扣一个方面,从某一角度赏析,选准角度,不求面面俱到。
(1)鉴赏形象:
答题技巧: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
形象的分析: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
①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
②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③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鉴赏结构:
①结构:开头正文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情感。
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语言:
鉴赏语言的具体鉴赏角度如下:
1、语言风格的角度:如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常见语言特点:⑴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⑵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⑶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⑷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⑸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⑹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⑺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⑻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⑼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
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
2.炼字角度: 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 。
3、句式角度: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整散结合、长短参差,具有音韵美。
4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5、情感角度: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答题的一般思路: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句段内容
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
(八)小说鉴赏常考的题型:
1.理解小说的标题及作用:
答题角度:(内容或主旨、修辞、结构)
(1)标题的字面义(表面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
(2)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交代人物或时间或地点或环境等。②设置了悬念。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暗示或点明小说主题。⑤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⑥运用双关修辞或比喻修辞或拟人修辞等手法。
2.小说某个情节的作用:
答题角度:内容上:①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突出XX人物某某性格。②突出主题。突出XX主题。
结构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注意情节在文中的位置。文首、文中、文尾,不同位置,答题角度不一样) 手法上:运用XX手法,表达了XX情感。
3.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答题角度:(根据具体的文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回答 模式:结局特点+情感+效果术语
(1).出人意料的结局。 (《项链》)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药》《杜十娘》)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战胜了假丑恶,反映出人类对XXX生活的向往。
(4.)戛然而止结局: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情节安排的特点(情节设计的特点或情节叙述上的特点):
答题要点: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③.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④.巧设伏笔,前后照应。
⑤.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或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深化主题或卒章显志或悲剧或喜剧等)⑥.一线串珠(一条线索贯串全文)(或双线结构------明线暗线两条线索交织),可使文章结构清晰。(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
5.情节安排的顺序: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6. 分析环境描写--问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的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心理 。③为后面刻画人物或某个情节作铺垫;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象征和暗示;⑥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的作用:
①交待时代背景;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主题。
环境描写技巧: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 衬托、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白描、细节描写 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视听结合
7.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XX人物?
答题模式:手法+性格+情感
主要手法:(1)、(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节描写)
(2)、(侧面烘托) 衬托或对比 (3)白描 :简笔勾勒
8.开放式的探究性题目: ①提出观点②分析原因(结合文本或现实,要依据题目的要求来作答)③.总结观点
(1).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AA”,也有人认为是儿子BB,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题步骤:A、先确定你认可的主人公 B、分析原因:①从情节设计上分析 ②从人物塑造上分析 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分析.C总结(2)文中说:“……”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的感受。(3)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9.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
①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入手,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
② 紧贴文本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 。
③ 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九、新闻的考题:
1. 拟标题:主要事件+主要对象。
2. 一句话归纳新闻的主要内容:事件+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经过和结果。
3. 新闻短评: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三段论形式)
范例: 应将手机请出校园(标题精炼、生动、深刻, 采用论点式拟题)
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概述新闻材料主要事实),危害猛于虎(亮自己的观点)。
首先手机辐射较大,很多学生喜欢随身携带,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再有学生利用上课时间或就寝时间玩游戏、发信息,将分散精力,影响学习;另外手机短信让学生在考试时的“小动作”科技化了,代替了“传纸条”,造成学业质量的下降和价值观的迷失;最后手机的使用会造成学生盲目攀比的心理,增加家庭负担。(分析原因--可以采用例证法、因果论证法假设论证法)
因此我不主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使用手机。(结论)。
付云常
[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知识要点、答题技巧及要求(考前强化快速拿分) 高考复习指导(高三)]相关文章:
7.高考考前口号汇集
8.高三高考动员演讲稿
9.高三高考励志口号
10.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