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区湖滨高级中学 孔维斌
在我们的学校里,在每一个班级里,总会有这样一个学生群体:他们表现一般,成绩中等,且大多默默无闻,毫不起眼,就连与他们长期相处的班主任,也讲不出他们的特点特色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间层次的学生。他们既不会因为成绩突出而被老师看重,也不会由于成绩太差而被老师、家长批评;既不会因为能力强、长处多而受到师生的赞赏,也不会由于常常违反纪律而让老师、家长操心。因此,他们往往成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盲点”,成了班级工作中“被遗忘的角落”。而这种遗忘和冷落,对他们的成长却是非常有害的。
多年前,刚刚迈入班主任行列里的我,便遇到过这个问题。新的班级建立之初,首要工作便是“认”学生:一方面通过授课、开班会等集体性活动全面观察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谈个别话等方式对他们增进了解。在开学初期对全体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随着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阶段性考试的进行,我的视线开始更多地集中到班里的一部分学生身上,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优秀生和少数的后进生身上。关注优秀生,是想把他们培养成学习的佼佼者和班级管理的能手;注意后进生则是怕他们在班里拖后腿,更想促进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因此,大多数表现不好不坏,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渐渐地被我忽略了,挂在嘴上的“抓两头、促中间”实际上已变成了“抓两头、忘中间”。开始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班上的情况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度很活跃的班级气氛开始变得沉寂了,除少数优秀生表现不错之外,许多进来时成绩一般但表现积极的同学精神面貌大不如前了。在他们身上开始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不再热心于班级事务;有的学习成绩明显滑坡;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和自卑心理……这一切,让初为人师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的这些表现算不算正常呢?他们为什么这么不争气呢?他们就不能像我想像的那样去发展吗?我在困惑之余,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直到一个学期过去一大半时,有一件事情彻底警醒了我。那一次在批阅学生的周记时,我突然看到这样一段话:“老师今天又对魏XX和王XX表现出特别的关切,他这种一百八十年一见的关切什么时候才能转到我的身上呢?或许金字塔的塔尖太高了,已经顾及不到塔底了吧。”看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震,脸上火辣辣的。一方面,我为自己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的“偏心”感到惭愧;另一方面,我也为这名并非后进生的同学表现出的敏感和自卑心理感到震惊。由此我又联想到近一个学期来时时困扰着我的问题:优秀生不见增多,许多中间状态的学生却大有向进后转化之势。这其中不能说都是我的原因,但至少有一点我不能否认:我对他们的关注实在太少了!在今天看来,我对少部分学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成绩”和“问题”两方面,而没有注意到对学生的“成长”方面的需求。
尽管当时还没有完全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我已经意识到了关注面过窄对学生带来的伤害,于是,我开始寻求改进自己的工作。首先,我端正了自己对学生的看法,告诫自己要多留意班里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不要因为他们“安分守己”而忘记他们,因为他们也需要老师的关怀,他们的成长同样离不了老师关注的目光,甚至,他们可能也是有待“开发”的优质资源。其次,我开始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里。针对那些曾被我忽视的中间层次的学生,我首先利用批阅周记和各种谈话的机会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灵之门,让学生了解自己,信任自己;然后再逐个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了解他们的欢乐与烦恼、困难与需求,再给他们以真诚的建议和帮助。现在用心理学上的观点来说,就是接纳学生和被学生接纳。改变产生的结果是让人惊喜的:很多学生开始主动接近老师,和老师交流思想,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再次,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发掘这些学生的专长,帮助他们重树自信。现在看来这一步也非常重要,它能唤醒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对自己的悦纳。很多中间层次的学生在原来的初中学校也是佼佼者,很多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于是,我就在校运动会、合唱节、义务劳动和办班报等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自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结果那些原本默默无闻或自卑的学生,有的在校运会上奋勇拼搏,有的在合唱节上大放光彩,有的成为班报绘画能手,有的成为演讲明星。在自身能力得到肯定后,他们渐渐地又变得自信、开朗,并且,学习热情也随之大增,成绩进步明显。
最后,我又改变班级管理机制,给更多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建班之初,班委会主要由一些学习成绩优秀者组成,结果部分优秀生却暴露出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等问题,同学们对此很有意见。而这一次改制的是:有能力者上,无能力者下;有责任心者上,无责任心者下;成绩不作选拔标准,有上进心和责任心就行。这样一来,许多原来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也通过自荐或他荐加入到了班级管理者的行列,并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让老师们都赞叹不已,而这又反过来让那些原先优越感强的学生变得更加踏实与勤奋。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我班那个原本渐趋灰暗的“被遗忘的角落”,终于呈现出了喜人的亮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应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当我再次拾起教育家的光辉理论,审视自我时,才意识到自己以往所做的还远远不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完)
孔大大
[照亮被遗忘的角落 (高一上册班主任工作论文)]相关文章:
2.照亮的同义词
10.中学高一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