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掌握“蕃”“濯”“鲜”等实词意义和“之”的用法。
2、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感情。
3、领会菊和牡丹对莲的作用。
一、巧自学
1、试写出一个描写莲花的句子。
2、了解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朝代)著名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3、了解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读准字音
蕃( ) 淤( ) 濯( ) 涟( )
蔓( ) 亵( ) 噫( ) 鲜( )
5、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里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爱的非常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是很多了。
二、巧展学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莲花的?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那还为了写什么呢?
作者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飞翔。
4、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不同流合污 不孤高自许 通达正直
不趋炎附势 美名远扬 品行高洁 令人敬重
5、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
6、作者对三种花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惜菊,厌牡丹,爱莲
三、巧习学
1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
陶后鲜有闻 古义: 今义:
2一字多义:
可 可爱者甚蕃
可远观
谓 予谓菊
何以谓之文也
3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名词蔓、枝用作动词,长藤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刘珊珊
[《爱莲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8.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导学案
10.导学案培训心得体会